第27章 打脸
没错,历史书上这段历史一带而过,只说杨广杀君弑父,急功近利,修大运河,劳民伤财。
只是,他都已经是太子了,又何必如此做呢?
历史,说到底也只是胜利者书写的罢了。
“二是开创科举制,促进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江浸月不但没停,没害怕,而是不卑不亢的继续陈述自己的论点。
她深深的看了罗老师一眼,就连罗老师此时此刻能站在这里,跟她们讲课,也有一半杨广的功劳,如果没有科举,没有考试,何来的老师呢?
“同时,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江浸月的灵感思如泉涌,越说越多。
罗玉凤的脸愈加铁青,1班的同学渐渐安静下来。
她这么有理有条的样子,确实不像随口胡诌。
诸如蔡天望之流,已经拿着手机在百度了。
“隋炀帝杨广可谓功劳盖世!他还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也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你这么说,杨广的这些暴行还是正确的咯?真应该让你去感受一下被徭役的人民,看看还能不能说出这番论据。”罗老师气的鼻孔一开一合。
江浸月摇摇头,说:“看待历史要用辩证的思维,我不否认他后期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剥削百姓,但是他的这些事迹放到后世来看,确实算丰功伟绩,毕竟我们是评价历史,而不是感受历史,如果感受历史的话,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哪有慈祥的君主呢?”
罗玉凤被她怼的哑口无言,正在想论据反驳的时候。
“她说的没错。”傅澜止的声音很轻,却穿过乱糟糟的班级里的声音,落在大家的耳朵里。
大神一说话,班里立刻静了下来。
“在20世纪之前,对杨广的评价确实是负面颇多,但近代,越来越多的史学家为杨广平反,正史记载,杨广在位十四年间,前前后后算起来,光是免民间赋税就免了足足6年.就算是没有免税的那8年之中,在杨广的仁慈下,也是一降再降.民间由于赋税低,农田几乎也是年年丰收. 即便如此,税收的极少,可国库依然是丰盈无比.既是经过了修建大运河,迁都修宫,等等奢侈的花费后,依旧留下了无数钱财,便是唐朝接手统治后,数十年间,也没花光.可见其朝代之丰盈.
既然隋朝这么富庶,那肯定是赋税收的高,压榨百姓了?其则不然,虽然杨广只在民间收取极少的赋税,但由于当时在杨广的治下,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900万户,人口比贞观年间多了足足600万户.这么算下来,税收的虽然少,但是架不住人多,积少成多。”
江浸月这么说,大家只是怀疑的话,那么傅澜止开口,同学们和罗老师却是屏住呼吸,严阵以待的聆听傅澜止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所周知,在隋朝统一中原之前,南北两地已经分割了数百年之久,南方人跟北方人从来都不认为大家是一个国家的人,根本没有现在的中国人观念.各以南方人,北方人自居.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五大三粗,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孱弱.南方也是世家门阀的发源地.虽然暂时被隋朝控制,但一个调理不好,南方就很容易脱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迁都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最明智的做法.把都城迁到南方,把这个不确定因素放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以便掌控全局.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做法不仅令中华民族完全融合,真正的达到了大一统的目的,又增加了中央集权的力度,以便监管地方.不得不说,杨广的这一做法是相当的明智. 至于造运河,杨广是从三个角度出发:民族统一,漕运发达,远征高句丽。”
傅澜止说完,极轻的勾起嘴角,笑了一下。
此刻全班的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他指点江山,飞扬文字。
少年的意气风发模样,清浅一笑,是睥睨天下的豪迈。
“至于西巡张掖。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当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
正是有了丝绸之路,才让那些外夷得知古中国的辉煌盛世.
虽然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才名扬世界,可我们依旧要应该记住这位丝绸之路的创始人--隋明帝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