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筋斗,然后一头扎入水中,在水面上溅起不小的浪花。
最妙的是,两艘画船,一艘秋千上的人正荡在半空中,另一艘秋千上的人却已经飞身跳水,造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百姓哪见过如此惊险刺激的表演,纷纷叫好鼓掌,连赵明诚都跟着一起鼓掌喝彩,确实是精彩啊。
这是一个把荡秋千与跳水运动结合起来的节目,非常富有想象力,与现代的高台花样跳水已经相当接近了。
船尾乐人散去,则是百戏人上竿的节目,属于杂技表演的范畴。
所谓上竿就是在船上用两张长凳搭起一个简易的台子,然后一个人躺在上面,用脚支起一个竹竿。
竿上再爬上一个人,立在竿头,把手上的一副对联拉开。
对联左边是“庆国泰民安”、右边是“贺风调雨顺”。
整个水秋千节目是精彩纷呈,是以有人诗云,“二十余年成一梦,梦中犹记水秋千。”可见当时水秋千对时人的震撼有多大。
一应节目结束后,就是整个端午的重中之重-“竞渡争标”了。
宝津楼此时群臣开宴,一边吃一边凭楼眺望竞渡表演。
先是小龙船、虎头船、飞鱼船等船队依次登场。由小龙船上的一个军校指挥整个船队绕金明池一周后,复而向北岸开去。
北岸有一座高大的屋宇跨水而建,称为澳屋,这是用来修理和存放大龙舟的地方。
船队开到,准备协力牵引其中的大龙船出来,不多时,大龙船跃水而出,其体型庞大,制作华丽,左右各有六桨排列,划动时宛若飞龙腾水。
s:澳屋内“其下置柱”,上用大木为梁,“决水入澳”即可引船入内,把船吊在梁上,抽出澳内的水,船便悬在空中,可以修补。修理后再引水入澳,撤去梁柱,船即浮起。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反映了北宋造船业的高度水平。(摘自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