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去了?
不过李九娘却是赖定靖王了,说道:“破解此局,非王爷莫属也。”她解释说:“当下贡院里鬼气冲天,阴气甚重,一般人是受不住的。不怕在座的诸位恼,就诸位,不过是狐假虎威欺负一下小老百姓的庸碌之辈,满身的猥琐,满腹的鬼事,进贡院都是去送死。”
这可惹了众怒,靖王却是笑道:“你也太不给诸位大人面子了!不过,倒是说得倒是事实。”众人一噎,他问李九娘:“为何他们去不得,本王就去得了?”
“自然王爷您是非同凡响之人啊!”孙庭耀说:“天生阴阳,相生相克。鬼气属阴,旺盛的阳气可压制,这是正解。亦有以毒攻毒之奇解。王爷位高权重,深受皇帝陛下器重,手握兵权主宰杀伐,一身的凛然威赫,可谓是亦正亦奇啊!”
“这怎么行?”众人听罢纷纷摇头,皆说:“王爷乃千金之体,怎么可以涉险?”
“老殿下会不会有危险?”人群里走出一个美髯公郑重问道。
李九娘看了看他,道:“如若尊驾能与王爷同去,自是无虞的。”
“这是为何?”美髯公颇是不解,大也不解。
李九娘说:“尊驾一身清正之气,王爷杀气冲天,皆是阴邪避之不及的。您二位若是袂携手,简直是珠帘碧合,就是幽幽阎罗殿也是可以来去自如的。”
“小孩子,可莫不是乱开腔哄人哦?”靖王指了李九娘笑道。
孙庭耀道:“人命关天,叔祖母怎么会乱说?王爷您与魏都宪与她远日无怨,近日又无仇的,她何苦害你们?更何况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来的建议,若是你们有个差池,她又能落个什么好?”
正是这个道理。
“更何况,我三叔祖王骖也在贡院里呢!”孙庭耀又再说道。
这个比之前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第63章:死出了花样
靖王和美髯公相视一眼,把臂大笑道:“好,那咱们就走上一遭。”
二人相携大笑着走出了茶楼,大义凛然的气慨,好叫萎缩于后的一众文武汗颜。
李九娘很喜欢那位美髯公,向孙庭耀悄悄的打听他:“刚才那位魏大人是谁?我听你称他什么都宪?”
初涉权场,李九娘对官场人事还不甚熟悉。
“是魏都宪。”孙庭耀说:“那是掌管御史台的都御使,魏东明大人。”
魏东明?
李九娘一怔,问道:“他是不是有个雅号,叫‘魏居士’?”
孙庭耀说:“正是。”
“真是他!”李九娘暗叹:“原以为大名鼎鼎的‘魏居士’会是个固执板正的孤傲的乍刺老头呢,不曾竟是如此风度翩翩的美大叔。”
李九娘甚爱魏东明的风采。
自来到这个世界,“魏居士”的大名便一直萦绕在李九娘的耳旁。她知道他是正经的读书人出身,祖辈也有当过官的,不过到他父祖两代也就是有十多亩田地的“耕读人家”了,算得上是“出身末流”。他还是当朝有名的“神童”,十一岁中的秀才,十三岁中的举人,时任江浙巡抚的闵弘很看中他,压了十年不准他参加会试考取进士。历经了十年游学历练,在二十二岁时考中了状元。接着他便被授“庶吉士”观政三年后外放做地方官。十年外任,做过末流小官,当过一方大员。三十五岁时被调回朝廷,任刑名,执教育,当司谏。
风风火火二十年,成绩都还很不错,可谓是一生“开挂”,然,就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他跟老皇帝大吵了一架,然后撂挑子不干了,在太行山里找了个地方当起了隐士来这便是他“魏居士”之名的由来。
在观山镇时,陶老先生常拉王骖闲谈,李九娘因不能离王骖左右所以都做了“陪听”,每一次闲谈陶老先生都会提到这位“魏居士”,对他十分推崇。后来,大伯来到观山镇,偶然一次她偷听到他和陶老先生也提起魏东明,两个人皆称赞他是不世的英才,还说:“若是以古比今,魏东明可与三国蜀汉的孔明媲美了。若是能得到他襄助,便可将天下半数读书人的心收服。”
后来到了京城,也常听到人提到“魏居士”的大名,也都是对他溢美不绝。
不论男女、老少,不论激进或保守,都推崇和赞美的人,可见是何等样的人物了!
如此人物,竟是被朱请动了!
……
想及几次与朱相见的情景,再思及他对王父和靖王等人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李九娘不由得在心里道了一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