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周延儒正好进来,崇祯兴致正高,见他进来,兴致勃勃地笑道:“周延儒,你来得正好,看到遵永大捷的捷报没有?”
“臣已经看到了。”周延儒给崇祯请了安,说道:“这全赖圣上鸿福,保佑我大明江山,激励我大明将士,三军用命,这可克成奇功……”
“哎,过了,过了,这全是边关将士的功劳,和我这个当皇上的有什么关系?周延儒,你可越来越会拍马屁了。”崇祯笑着说道。
周延儒见皇帝的话中一点责怪的意思也没有,笑道:“臣说的可都是肺腑之言,没有半句假话。若我大明将士都能如此,一个小小的金虏算得了什么,挥手间旦夕可平……”
“这话朕可爱听。”崇祯让周延儒坐了下来:“不过这次倒有个意外收获,本来我派朱斌去助战,是有另外一层想法,却没有想到这次大捷,居然全靠了朱斌之功,看来冥冥间自有天意,列祖列宗保佑着我大明,这朱斌,可也真是朕的一员福将啊!”
周延儒当然知道皇上说的另有用意指的是什么,那是找个机会提拔朱斌,不过要说朱斌是福将,那是当真一点也没有错了,到哪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且这朱斌也总能屡战屡胜,百试不慡,这事可当真难以理解了……
“臣以为,朱斌和孙承宗虽然各有功劳,不过似乎还是朱斌的功劳更加大些。”趁着皇帝高兴,周延儒借机说道:“有大功者自然应该奖赏,还请圣上明裁。”
“这个朕已经想过了。”崇祯沉吟着道:“朕准备封朱斌爵位,他本来就是皇亲,早该封爵了,加上他屡立战功,朝廷里想来也没有人反对……”
这一来,朱斌可当真在满朝文武当中炙手可热了,周延儒心里想到。
“还有一件事情,是个大事。”崇祯正了正神色,说道:“朕想着把浙江、苏州、松江、常州、镇江这五个地方合并为江南行省,以朱斌为江南巡抚,统一军令、政令,周延儒,你看朕的主意如何?”
实际上这些地方本来就都统一掌握在朱斌的手里,换个叫法不过顺耳一些,周延儒怎肯拂了皇上的兴致,恭恭敬敬地说道:“圣上英明,明鉴万里,臣并无半点意见。”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见周延儒手里拿着两份奏章,指着道:“光顾着高兴了,说正事吧,你那么急着来,可是有什么重要奏章要呈上?”
“正是。”周延儒上前半步道:“朱斌和孙承宗同时上了两道奏章,可奇怪的是,里面的内容截然相反,臣和列位臣工商议半天,都没个统一意见,因此这才前来请圣上裁断!”
第142章 皇太极
“哦?两份内容完全相反的奏章?”崇祯顿时大感好奇,说道:“都奏了些什么,把奏章拿来给朕看看!”
两份奏章让崇祯眉头大皱,一个是竭力赞成筑城,一个泣血反对修筑,两人都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崇祯不熟边塞之事,一时间也拿捏不准。
从他的内心深处,还是信任朱斌的,这人是自己的福将,有时候行人做事虽然有些出人意表,但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可是孙承宗的高垒深墙的方案,却也甚对崇祯的胃口……
“周延儒,你如何看待此事?”崇祯将目光投向周延儒问道。
周延儒哪里敢说出自己心里的意见?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一旦出了事情,这责任谁能担负得起?况且,朱斌和孙承宗都是当朝权臣,得罪了谁,都将会对自己这个即将取得大明首辅位置的人来是极为不明智的。
“臣以为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周延儒想了一会才说道:“孙承宗的意见老成持重,朱斌的想法年少大胆,这个……究竟如何,还得请圣上明断……”
“说了等于没说。”崇祯鼻子里哼了一声,心里虽然有些责备周延儒滑头,可这大明朝廷上上下下哪个不是如此,每每事情到了自己头上,第一个想着的总是如何自保。周延儒经常能说些真话,为人又实诚,也算是难得的了。
忽然把头转到了身边一直侍侯在那的太监吴直身上,问道:“你说呢?”
吴直哪里想到圣上会问自己军国大事,惶恐不已,眼见崇祯眼睛里流露出鼓励的神色,定了定神说道:“老奴在进宫的时候,曾经听说过个故事。说在深山里有两家人,一家人用柴禾造了间房子,一家人用砖石造了间房子。后来深山里闹láng灾,成群结队的láng啊,用柴禾造的房子,很快就被láng给冲垮了,可是用砖石早的房子,láng却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崇祯何等聪明,很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