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的故事说来也简单。(从顺娘的口中得知,那一家三口姓陈,男人叫陈chūn,妇人叫庆娘,夫妻二人现在膝下还没有儿子,只有一女陈玲。)陈chūn祖上三代都是商户,家里在庆州有着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平时家里的经济来源就靠着那间小小的铺子。即使那是十里八乡唯一的一家杂货铺,为着陈家人做生意厚道,常常接济街坊邻居,赚的钱也不多。因为铺子小不起眼,乡亲们也护着,才能在隋末的战火中幸存下来。
而庆娘原姓郎,家里曾是是书香世家,曾祖是隋朝的官员,后来隋炀帝昏庸,她的曾祖劝说不来,一怒之下就辞官归隐,在庆州开了家私塾,置了些地,日子过得倒也不错。只是到了庆娘父亲那一辈,家世败落,家里竟是只有庆娘一个女儿。小时候,庆娘过的也是使奴唤婢的日子,自小的培养使得庆娘琴棋书画、女红厨房无一不jīng。不过十岁那年,庆娘的爹爹得了急症,为了给他治病,庆娘家算是卖了能卖的东西,很快就家徒四壁了。没过多久,庆娘的爹还是走了,只留下孤儿寡母。庆娘的娘深受打击,身子就不慡利,什么活都不能gān,整日就只能躺在chuáng上。还好,庆娘母女的女红很不错,平时做些女红拿出去寄卖,母女两人的生活倒也能维持下去。虽说夫君去了,但是女儿孝顺,庆娘的娘也满足了,只是忧心庆娘的亲事,常常暗自抹泪。等到庆娘14岁那年,母女俩经常寄卖绣品的杂货铺的掌柜来家里为他的儿子陈chūn提亲,庆娘的娘还想再考虑,只是没想到庆娘自己确实答应了。
陈chūn十五岁那年,他老爹给他娶了媳妇,才拜过堂两人还没圆房,他老爹就两腿一蹬两眼一闭的去找难产而亡的陈chūn娘去了,就给他留下了那间不大的杂货铺。还好,平时应该他老爹只有他一个儿子,做生意的时候也是带着陈chūn去的,陈chūn对杂货铺的事都是门清,这才没有在自家老爹突然撒手人寰的时候慌了神。只是自家老爹刚去,陈chūn就决定关了铺子,去乡下的老家为他老爹守孝。索性,多年下来,别的不说,他们夫妻俩三年的生活费还是有的。再说了,他们在乡下还有几亩良田,也不至于坐吃山空。
他带着新娶的媳妇整整守了三年孝,然后就和庆娘圆了房。正准备回城开铺子的时候,发现庆娘怀了孕,坐胎不稳,得,他们就只好继续留在老家。第二年,庆娘就挣扎着生下了陈玲。但是庆娘因为伤了身子,除非好好调养,不然就很难有身孕了。
陈chūn只好等到女儿四个月大了之后,带着妻女搬回城里,准备再开杂货铺,赚些钱给庆娘补补身子。只是没想到,铺子才开了几天,就有好些个地痞流氓到店里来收什么保护费,陈chūn哪肯给,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庆娘出去帮忙的时候,被一个纨绔恶少给调戏了。还好当时陈chūn在场,不然庆娘的清白就没了。陈chūn大怒,拼死护住了妻子,纠缠之中不知道怎么那位恶少突然摔了一跤,跌了个狗吃屎,原本白净的脸上也破了相。
恶少不肯善罢甘休,他都破了相了,自然是迁怒到了陈chūn的身上。派人把他抓进了牢里,还未审问就打了陈chūn几十大板,把原本身子还算壮实的陈chūn都打得吐了好几次血,人事不省,才作罢。
待官兵拉着陈chūn去了官府,庆娘这才从邻居口中得知,原来那名恶少竟是知府的亲侄子。三年前,新知府到任,就带着他的家人到了庆州。因为他是被自家大哥拉扯大的,老大英年早逝只留下个儿子,临去之前,就求着知府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怀着对自家大哥的感激之情,知府对这个亲侄子自是好得很,甚至比对他的亲生孩子还好上了不少分。最终,就把他的侄子给惯成了一个整天不务正业、欺男霸女的恶少。知府自己自是不知道自家侄子的德性的,顶多就认为他不好学。底下人见侄少爷那么受宠,肯定会帮着他欺上瞒下。庆州的百姓自然是敢怒不敢言。要说知府的能力不错,算是个能吏,妻子也是大户人家出身,平时也不贪污啥的,只有这个侄子,不能为他在庆州
陈chūn一家三口在乡下呆久了,消息闭塞,哪听到过这件事啊。
庆娘哪见过这阵势,一听邻居们的话,几欲昏阙,最后还是在好心老乡的提醒下,才搜罗了家里的全部家当,并着那家杂货铺卖的钱,到官府去上下打点。还好,那牢头以前曾受过陈chūn祖辈的恩惠,又收了庆娘塞来的银子,就找了个机会,偷偷的放跑了陈chūn,还好心的给了陈chūn一瓶上好的金疮药。
所有的家当都被用来打点了,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