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是又惊又疑, 刘婶跟强子娘却对视一眼,俩人面上皆是若有所思——郑里正找她们的时候没说啥, 但林卉早先对她们透过些许风声, 这会儿一看这阵仗,就联想到了一起。
尤其是刘婶。早在五月份的时候, 林卉就提醒她多种些。当时她也不知道咋地, 咬了咬牙, 加种了半亩地。所幸都是粮食,她家人也不说啥。
早些天, 县里就有府吏到各村查看红薯栽种情况, 提醒了他们差不多就该收了。恰好水稻也差不多忙完,正好腾出时间收红薯——好家伙, 这一收,大伙都惊呆了。
这产量, 比水稻多多了啊。
再尝尝味儿——口感又甜又糯又香,还管饱。虽然饿的快,可冲着这产量,怎么着也是好东西啊。
村里人纷纷扼腕当初没多种些。刘婶家因着那多加的半亩红薯地, 还得了很多人羡慕。
今儿看林卉买红薯, 大伙也就看个热闹, 谁知她竟然要收?还多少都要?
大伙自然想不明白。
林卉甫看到张阳一行, 就把熊浩初打发去村里借秤杆,转头就见大伙都来问,笑着略解释了句:“听说红薯可以做些吃食, 我弄些试试。”
试试,也不是这么个试法吧?
还没等他们问。那厢卸下箩筐的张阳拍了拍手,将林卉喊到一边儿,他们只得歇下。
张阳瞅了围着红薯品头论足的村民看了眼,低声问林卉:“这些真是你要的?”
“对啊。”林卉点头,继而笑道,“没提前跟您打声招呼,是不是吓一跳?没耽误你的事儿吧?”
张阳一摆手:“耽误啥,我就担心你被骗了。”
“人要是想骗我,哪里还敢找上你啊?”
张阳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只是依然不放心而已……
林卉领会他言外之意,心里一暖,抿嘴笑道:“舅舅待会先别急着回去,吃了饭再走。”顿了顿,道,“我前几天进城给你买了两身衣服,估『摸』着尺寸给你改了改,待会一块儿带回去。”
张阳“啊”了声,『摸』了『摸』脑袋,不是很好意思道:“我还没给你弄点啥呢……”
林卉失笑:“以后日子长着呢。”
张阳嘿嘿笑。
恰好熊浩初借了杆秤回来,林卉便招呼张阳一起过去,还不忘喊上朝阳村那位大婶。
那位大婶姓舒,在林卉跟人说话的工夫,她只是紧张地等在一边。等到林卉招呼她过来一块儿看称,她才忙不迭上前。
熊浩初有些笨拙地用秤钩勾起箩筐,整筐红薯被单手提起,秤杆细细的杆子都被坠得弯了下来。
林卉看得胆战心惊,正想说话,就见他放下筐子,抓着秤杆扫视四周。
“怎么了?”她诧异。
熊浩初轻咳一声,问:“谁会看称?”
林卉:“……”合着他捣鼓半天不会看称?
听见众人都笑了起来,她也忍不住白了他一眼。接过秤杆,她转头递给笑眯眯看热闹的张阳,“来,舅舅帮个忙。”
张阳接过来,顺势瞅了眼地上箩筐,道:“我可提不起这么大筐的红薯,倒出来,倒出来。”
熊浩初顺手倒掉一半。
张阳单手提起来掂了掂,点头:“可以了。”勾上杆秤开始量。
林卉连忙掏出自己订的本子和碳条。
二十七斤、三十一斤、二十八斤……
全部称重完,红薯足有八百多斤。
林卉估算了下价格,问舒大婶:“大婶,回头还继续送吗?”她没想到这位大婶一次就送这么多过来,故有此问。
舒大婶连忙摇头:“不送了不送了,我们家今年种的不多,大部分都拿过来了,剩下的我得留着当粮食。”
林卉理解地点点头:“那成,这儿一共八百二十三斤。”她看了看四周,“婶子跟我进屋一趟,我给你拿钱。”
“诶,诶。”舒大婶也知趣。刚才林卉朝乡亲们说的是六文钱一斤,她跟林卉说的分明是八文钱一斤,这差距摆在那儿,可不是不好明目张胆的算钱。
俩人先后进了屋。
众人便开始议论纷纷,还边聊边拿眼睛看熊浩初、张阳俩人——这俩人都不是善茬,他们没敢直接搭讪,只能这般疯狂暗示。
可惜,熊浩初俩人一个赛一个的脸皮厚,没搭理他们不说,还相互聊了起来。
“舅舅最近在忙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