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嚏!”
一大早,萧钰琪就在办公室里打起了喷嚏。
“你感冒了?”被叫过来商量新菜品的苏扬,关切地问道。
萧钰琪抽了抽鼻子:“可能早上骑车的时候冻到了。”
“天气都这么凉了,你还骑摩托呢?”
萧钰琪白了他一眼说:“骑摩托还非得分个季节呢?”
她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日历,不禁感慨:“呀!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都立冬了啊,难怪感觉这几天一直在降温。”
苏扬给她冲了一杯热咖啡说:“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谢谢。”萧钰琪嘿嘿地笑着说。
“也对啊,这都立冬了。”苏扬看了一眼用杯子捂手的萧钰琪说:“你这是秋膘没有贴好,要不然趁现在进补一下吧?”
“进补?那要吃什么才能进补?”
萧钰琪喝了一口热咖啡,舒服地张嘴哈着热气。
苏扬想了一下说:“冬天啊,没有什么比吃羊肉更适合滋补的了。都说羊肉能御风寒,补体虚,最适合在秋冬季节使用了。”
“羊肉不错啊,可是我怕膻。”
“放心吧,羊肉做好了是没有膻味的。”
“那你打算做什么呢?”
“是啊,做什么菜呢?”苏扬悠悠地想着。
羊,在华夏美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古代的六畜之一,关于华夏以羊肉为食的历史,实在是过于久远。
早在六七千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羊骨的化石。
五六千年前,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就可以看出羊可能已经成为家畜。
在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可断明羊已成为家畜,甚至还分出了绵羊和山羊,两个不同的品种。
有文字记录以后,殷商时期就有甲骨文记录的祭祀用“少牢”,指的就是用羊和豕做祭礼。
关于羊的美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数不胜数。
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羊肉菜式的雏形。
例如羊炙,即烧烤羊肉。羊羹,是用羊肉加糁烧煮的浓汤。
还有位列周八珍之一的炮牂(zāng),即烤羊。
到了汉代,羊肉的制作方法就更多了,《史记》中还提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胃脯,简微耳,而浊氏连骑。”
这里面的胃脯,是指在秋天用沸水将羊胃焯熟,然后在羊胃上抹上椒、姜之末,再将其晒干而成。由于其制作简便,风味不错,买的人多,故而卖它的商人“浊氏”因此致富,家里高头大马一匹接着一匹。
而唐朝时有名的烧尾宴,是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
其中,韦巨源留下的《烧尾宴食单》中,提到了羊皮花丝、逡巡酱(鱼羊体)、红羊枝杖、升平炙等众多以羊为食材的美食。
到了宋朝,羊肉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一定高度。
《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谈及宋朝的祖宗之法时说道:“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瞧瞧,羊肉这都成了宫廷膳食的唯一指定肉类,甚至上升到了祖宗家法的高度。
那个时期,北宋都城汴京的市场上,就有乳炊羊、炖羊、闹厅羊、虚汁垂丝羊头、入炉羊、羊头签、羊脚子、点羊头、软羊诸色包子、猪羊荷包、羊肉头肚腰子白肠、软羊面、排炊羊等各式羊货。
到了明清时,吃羊的方法已经跟现代很接近了,各类以羊为食材的菜肴,更是不下数百种,可谓是洋洋大观。
除了纵观古今,还可以横看地域,华夏虽大,但是几乎无处不吃羊。
这里面还有一条隐藏的鄙视链,大概是从西向东,自北而南,东南方向一直是吃羊的“洼地”。
而整个北方,要论起羊肉的品质,那估计是谁也不服谁。
总的来说,还是西北方向,傲视全国。
但你以为,南方人在“吃羊”这件事上就要认输了?
那可就想多了!
就连粤州这样的东南腹地,还有支竹羊腩煲这样的羊肉名菜呢!
江南地区,当然也有自己对羊肉的理解和巧思。
“对啊,怎么把它给忘了!”苏扬忽然想起了一道江南地区的羊肉美食。
他笑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