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无违 > 默认卷(ZC) 最喜欢《朝夕之间》

默认卷(ZC) 最喜欢《朝夕之间》

符二:作为一名年轻的文学研习者,在作品的见地与判断、领悟与感受方面,我势必有所欠缺,如果我的提问因为浅陋或无知给您带来冒犯,请多原谅。

王跃文:不客气,不客气。

符二:您写官场小说,人们说您是官场第一人、官场作家。我知道您还有很多其他题材的小说,但它们可能因为官场小说名气太大,从而被遮蔽和掩盖了。

王跃文:我的非官场中短篇小说写过很多,被以各种各样的名目编辑出版过很多次,选本也很多。现在的情况是,一般作家的中短篇集子很难出,而我的任何一部书,只要有“王跃文”三个字,它都可以编出来,因为我的名字是一个畅销符号。看过我非官场小说的读者,很多在网上给我留言,评价很高。

你刚才说到符号化这个东西,首先我不太赞同以题材去划分文学的类型。如果硬要说有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官场题材之类划分的话,那我开玩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渔业题材小说。这不是很荒唐的说法吗?

符二:您的《苍黄》或《国画》,难道不是类型写作吗?

王跃文:我不认为它是什么类型写作。如果一定要说写官场生活的就是官场小说,为什么官场小说就必然被认为文学价值不高呢?为什么写农业的、写工业的大家又可以接受呢?这是个奇怪的问题。

我觉得对待这一类题材的小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偏见。这种偏见,我想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官方对于这类小说比较敏感;另一方面,鲁迅那一代民初作家和学人,对清末民初的官场小说,也就是当时所谓的“谴责小说”评价不高。鲁迅先生说过,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这就是对其艺术性评价不高,说它的创作初衷虽然在于匡扶世道,但是写得太直露,不委婉,不艺术。

鲁迅先生他们那一代学人,对这一类的小说作这样一种评价,可能也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界对这一类小说的评价。学术界通常把清代到民初的那一批谴责小说,同现在的官场小说看作是一种源流关系,所以在学术评价上有一种歧视,把它的文学价值贬低。

我个人其实也很同意鲁迅先生他们说的一点。清代到民初那一类小说,在我看来比较好的,就是一部半。

符二:何为一部半?

王跃文:一部是《儒林外史》,我认为还不错;还有半部就是《老残游记》,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其他的像《官场现形记》,特别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认为确实艺术成就不高。这些小说只具备文学史意义,而其文学本身的价值不高。

中国此前的官场小说,创作量、出版量都非常大,写作队伍也很庞大。我不敢说现在就已经出现了经典,但总体上看比清代到民初谴责小说的成就要高。当然也出现了很多对这类小说的批评,比如说艺术成就不高,没什么文学贡献,我想这些都不是问题。文学成就如何,是否诞生了经典,应该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上去检验。也许百年之后,我们再回望这一段文学史,可能看到的是另外一番风景。

符二:但这里边可能存在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古典美学里就有对作品的品评,比如钟嵘、司空图等人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评分等级次第的方式。他们提出的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见解,但流传下来,很少有人对这个定性去加以质疑甚至推翻。现在的文学评论家们也在下各种各样的结论,您不担心他们给您的作品判刑吗?

王跃文:当然我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要做一个判断的话,应该建立在对材料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但是我有一种直觉,刚才也提到过:目前的这一类官场文学,它的总体成就要比过去的官场文学高一些。

小说是否传下去,是否成为经典,并不是评论家们说了算的。所谓经典化过程,不是评论家们多吹吹就是经典了;而是你的作品本身就是经典,才会让一代一代的人读下去。读者是最终的判官。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不是因为大家听了评论家的介绍,而是这些作品本身的力量在起作用。作品征服读者,读者让它永恒。

符二:刚才说到,您的小说,贴上“王跃文”三个字就能畅销。您认为畅销的因素是什么?

王跃文:我自己也没法想清楚这个问题。如果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的话,肯定要跟别的作品进行比较。但是说句实在话,同类的小说我看得相当少。我只能从别人对我作品的评价中,看出一点道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