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战旗村变迁纪实录 > 默认卷(ZC) 第二节 组织的堡垒作用

默认卷(ZC) 第二节 组织的堡垒作用

一、八大书记,励精图治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家族政治的色彩。学者周怡讲过,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就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族权和绅权将控制整个乡村的秩序。

战旗村自建村以来,从最初的蒋大兴到现任的高德敏,共经历了八位村支书的励精图治,战旗人也开始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原因何在?正如现任书记高德敏所讲:“我们战旗的八大书记不搞家族制,我们是能者居上!”

依据相关规定,村支部书记是经村党支部推荐,村民中的党员选举,并由镇党委审查同意后产生的。战旗村有着自己的一套村支部书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选举具有高超治理能力的人来担任自己的村支书。村支部书记在上任之前一般在村里担任村长职务,当然,村长也是大家选出的能力突出的人。他们在担任村长职务期间逐渐熟悉村庄事务的治理,提高了治理村庄事务的能力,就这样,战旗村培养着一代一代书记的接班人。例如,第五任书记易奉先在担任书记前在村长的位置上干了12年,现任书记高德敏在李世立担任村支书的时候也任村长一职。战旗村的每一任村支书都为战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一位书记都有着非凡的能力与智慧。第一任书记蒋大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放松粮食生产;第二任书记罗会金鼓足干劲儿学大寨搞土地整理;第三任书记李世炳带领群众搞民兵建设,修建了集中居住区;第四任书记杨正忠创办多家村级企业,奠定了集体经济的基础;第五任书记易奉先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最高峰时多达12家村级企业;第六任书记高玉春探索“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修建了村委办公大楼;第七任书记李世立厘清产权,进行企业改制,实行股份制,搞社区建设,集中居住,还建立了农业股份合作社,实行“村—企—农”的模式;第八任书记高德敏对战旗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致力于将战旗村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AAA级农业公园。

在战旗逐步的繁荣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村干部为了家族私利而把持村务的现象,村支部书记职位在战旗也实现了正常的交替,八位书记都是靠着自身能力而当选的。

二、走出去,请进来

传统的农村和农业在人们心目中是保守的代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农民。新时期的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守、落后、目光短浅的小生产者,而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具有开阔、长远的视角,以变化的、全局的眼光看待村庄的整体发展,善于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与时俱进,不断借鉴、吸收先进的理念及发展经验。

战旗的领头人正是这样一类善于学习的人。虽然身在中国西南的一个小村庄,但他们具有长远的眼光,并不故步自封。他们时刻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关注农村、农业的最新动态,紧跟时代发展前沿,通过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找到适合战旗村发展的模式及具体措施、办法,从中产生新的思路、想法,并加以创新,使得战旗村永远保持进步,走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前列。

首先,战旗的领头人积极地走出去,通过访问先进典型村庄、参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学到了很多可以用到自己身上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很多股份制企业应运而生,第五任书记易奉先去深圳党校学习,对股份制有了更多的理解,回到战旗村成立了集凤实业总公司。第六任书记高玉春在重庆调研了涪陵榨菜项目之后,将其引进到战旗村,利用已有的豆瓣厂,直接对收购回来的榨菜进行加工销售,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通过经验交流会学习外村的先进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现任书记高德敏曾于2011年、2012年两次获邀参加全国村长论坛,他认为村长论坛这个平台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强村与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习先进村的做法。通过论坛这种经验交流形式,战旗领头人再一次开阔了视野,创新了思路。

其次,以开放的姿态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引入到战旗村来。战旗村领头人重视人才,重视知识,邀请专家学者来村举办讲座。面对村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集体企业所有权关系混乱的状况,战旗村村委专门邀请了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管理方面的专家来讲课,使村民明白了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区别。随后,村委会趁热打铁,逐渐收回了厂长手中的村集体企业。不仅是知识,战旗精英在规划村庄未来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