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最好的厂子是化肥厂。褚时健还了解到,1979年玉溪卷烟厂的年产量还不到30万箱,生产的红梅牌香烟,绝大部分根本卖不出去,只好堆在库房里任其腐烂变质。难怪当时职工当中流传着一句话:“红梅红梅,先红后霉。”
褚时健很清楚,玉溪烟厂之所以变成这副样子,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的,因为它一直吃着大锅饭长大,经过了20年的发展,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就连使用的设备也是国外早就淘汰的破烂。用这样的家伙生产出来的香烟,能卖得出去才怪。
虽然褚时健在糖厂干了14年,但是像玉溪卷烟厂这样的大型企业,他还是第一次接触,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不过褚时健认为,一个人的潜能是无穷尽的,只要将职工的干劲激发出来,推翻陈旧的管理机制,玉溪卷烟厂也会有改头换面的可能。
以人为本,人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这是褚时健当时最清醒的一个认识。
为了充分了解这个半死不活的烟厂,褚时健开始了认真的走访调查。首先,他来到了厂房,发现那儿的生产环境相当恶劣,烟灰能把人呛得窒息掉,温度也很高,烤得人热汗直流,噪音也很大,吵得人脑子嗡嗡作响。工人的状况是:上班一身臭汗,下班一身脏灰。如此糟糕的工作环境,工人得到的报酬也很低,每个月人均工资是30块钱。
随后,褚时健又来到了职工宿舍。发现一家三代人挤在一个仅有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一个烟厂的老职工,家里的居住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却住着六七口人,褚时健当场就流出了眼泪。原来,这位老员工在文革期间备受折磨,没想到文革过去了,他家的生活境遇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就连孩子半夜去趟厕所,都只能摸着黑提心吊胆地到院子里。厨房也是公用的,邻居们轮流做饭。
最后,褚时健又来到了库房,发现当年生产的30万箱卷烟中有6万箱堆积在仓库里,原因是没有销售渠道。于是,褚时健不得不思考起来:为什么烟卖不出去呢?后来经过认真的调查他发现了原因。
一个是原料比较差,而且不对香烟进行分级,有时候一根烟切下来,头是空的,显得十分“山寨”,这样的烟能卖出去就怪了;二是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一盒烟应该是20根,结果出厂之后有的是17根,还有的是18根,甚至还有一条烟里只有9包的情况,一箱烟竟然能缺2条,谁进了这样的烟能不骂街呢?最可气的是,连原料煤灰都能装进烟里,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褚时健认为,市场不接受玉溪产的烟,是完全有道理的。
走了一大圈之后,褚时健思考的问题更多了,他认为工人们确实是在努力工作,也有奉献精神,但是他们得到的待遇却不高,连起码的居住环境都保障不了。这时候他才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厂之长,他不仅肩负着带领烟厂改善经济效益的任务,也承担着带领员工脱贫致富的重任。褚时健认为,要想让大伙一门心思地跟他干,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善工人的待遇,这才能留得住他们的心,才能激活他们的潜能。
褚时健准备改写玉溪卷烟厂的历史了。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