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褚时健:每一处都是人生巅峰 > 默认卷(ZC) 引进生产设备

默认卷(ZC) 引进生产设备

一场地震让玉溪烟厂渡过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然而褚时健并未松懈,他知道,在莫可名状的未来,有更大的挑战等待着自己,眼前的成绩,只是更大战役的前奏而已。

有人说,他老褚不是化解了危机,转变了观念,凝聚了人心吗?怎么还不能松口气呢?其实,褚时健解决的这些问题依然是小问题,如果从玉溪卷烟厂的发展前景来看,很多致命的、核心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实现规模化的生产。

企业的规模化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生存于市场的必然选择。生产一条烟,找个渠道卖出去,这不算本事,工人也不会因为付出了几声吆喝和一身汗水就能发家致富。要想让玉溪烟厂大有作为,成为知名企业、纳税大户,只有站在更高的格局中,才有希望。

这是褚时健一直在琢磨的事儿:怎么才能把厂子越干越大呢?

由于给员工修建宿舍楼花去了一百多万元,所以烟厂的老家底儿基本上都被用没了。所以,褚时健迫切需要想办法让烟厂寻找到一个继续发展的“增长点”。

为此,褚时健几乎走遍了工厂里的每一个角落,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些机器上,他知道卷烟的质量高低,和设备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玉溪卷烟厂的这些设备实在太老了,早就应当退役了,就算是最新的机器也是国产的,其性能仍旧停留在机械性操作的水平上——和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自动化和电气化设备根本没有可比性。

卷烟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在中国起步比较晚。19世纪90年代,美制邦萨克卷烟机第一次进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烟草工业化新里程碑。到了20世纪初期,国外的卷烟生产设备渐渐批量地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卷烟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1917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浦东二厂创办了机械维修部门,对其下属的卷烟厂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同时也生产一些维修需要的零部件。进入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的上海、昆明和广州等地的一些铁厂中,开始对国外的卷烟设备进行仿制,也造出了一批卷烟机、切丝机和烘丝机等。不过,旧中国的机器制造业实在很落后,加上战乱不断等客观因素,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被赶出中国,所以英美烟草公司于1952年将他们的颐中烟草转给了国营的上海烟草公司,于是上海烟草公司将旗下的浦东二厂机械维修部改为了上海烟草机械厂,由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生产烟草机械的制造厂。

就这样,中国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烟草机械,并慢慢具备了从卷烟机单机、包装机单机再到制丝线上的单机产品生产能力。不过,由于条件所限,国产的烟草设备耗能较高却效率低下,而且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

在中国进入计划经济时代之后,轻工业部门下发了命令,让国内的烟机企业学习国外技术来制造新产品,或者是通过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催生出新产品。在这条新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的烟草机械制造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般的卷烟设备都能够自己生产,其中卷接包装工段和制丝车间跟国际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了。

196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条包装机正式面世,不过因为机器的体积过于庞大,加上操作难度很高,生产效率却很低等缺点,导致这个机器未能得到普及和推广。后来经过了改良之后,1966年又推出了体积更小、效率更高、操作也比较方便的简易条包机,被命名为YB61条包机。这台机器采用了10包直式包装形式,每分钟能生产10—25条。不过,这个机型由于结构比较复杂,精度要求很高,所以还是没有被批量推广,而是继续进行改良。到了1966年,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在学习了杭州卷烟厂的经验后,成功研制出了联合式的简易小包机,并将其命名为YB12型卷烟包装机。别看这个机器结构简单,但是操作起来非常容易,只是生产能力还是不高,大概是每分钟生产120包左右。

1971年,上海烟草工业制造厂又研制出了4—5型直包包装机——YB13型卷烟包装机,它的生产能力达到了每分钟160包,不过稳定性却比较差。到了1975年,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又生产出了4—5A卷烟包装机,最后定名为YB13A型卷烟包装机。1978年,再次推出了YB13直包包装机和YB51透明纸小包机以及YB62软条包装机的机组连接。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又推出了YB13C型直包包装机。

新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