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道路上,褚时健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舍得花钱,尤其是用在技术和设备上的钱,哪怕是冒着坐牢的代价也要贷款借来。正是有了这种冒险精神,褚时健才让玉溪卷烟厂从默默无闻变成了名声大噪。
当褚时健由“烟王”变为“橙王”之后,他依然敢于投资,哪怕是借钱,哪怕是承受着还不上的压力也要做。或许,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褚时健是一个真正敢于开拓的管理者,他不会按部就班地小心做事,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只要这件事值得去做,那就要义无反顾地投入无限的精力。
2009年12月10日,在褚时健的果园里,这个新兴的“橙王”一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跟下属讨论怎样解决明年面临的供水不足的问题;另一个是发现了两名果农监守自盗该怎样处理的问题。
缺水是褚时健一直面临的问题,从2002年到2009年,在褚时健总体投入的4000多万元中,其中就有几百万元是用来进行果林的灌溉。对于前期的投资,褚时健非常舍得投入,在果园里建造了足球场大小的水池,这个引水工程大约前后花了几百万元,除此之外,有机肥料厂、冷库、鲜果厂花去了褚时健900万元左右,此外还有土地流转、修路、苗木等费用,平均一年的人工费用是200多万元。
褚时健借助了外来资本,对种植业开始了大规模的投入,他的目标是采用标准化生产,这才能确保水果品质维持在一定的标准。
褚时健如此舍得投资,是因为注重产品的质量,这是他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会尽量地控制成本,能省就省,甚至对一些必要的设备投入也会想尽办法进行代替。然而褚时健却从来不倡导这种风格,能用资金投入解决的比如水源等问题,那就用钱来解决;不能用资金解决的,就依靠智慧和勤劳来破解。总之,褚时健在该花钱的事儿上从来不含糊,在不该花钱的事儿上也是一如既往地节省。
2013年,褚时健的冰糖橙预估有1万吨的产量,批发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0—14元,预计收入将达到1亿元以上,利润也有几千万元。对于种植水果来说,这样的收入已经是相当可观了,虽然不能和之前的烟草业相比,但也实现了褚时健种橙子时的一个愿望——不想让晚年过得太贫寒。对于一个八旬老者来说,拥有这样的业绩,似乎应该学着做一个“守成之君”更稳妥。
但是,褚时健永远都是一个进取型的“开国之君”,他绝不会满足于被人认可的某种成就感,只要有更上一层楼的机遇,他是绝不会放弃奋起直追的。于是在2013年这个褚橙更加辉煌的时代,永不服输的褚时健大举扩张,除了保留原有的嘎洒镇的2400亩果园之外,又在新平县的磨沙镇开辟了3000多亩,而在永胜县的金沙江边又扩充了1300多亩。
或许,这就是褚时健的魄力所在,从2002年到2013年,褚时健的橙子创业基地,从2400亩变成了1万亩。
这又是一笔大投入,也是一个大战略。然而褚时健的扩张并没有停止,他还投资2500万元,建造了一座高档酒店,作为观光旅游使用。
有些人会不理解:在一个好好的果园里,干吗要修建一个酒店呢?还是高档的?
原因很简单,褚时健的名声和人们对褚橙的关注热度,正在逐年递增,作为励志橙的诞生地,很多人慕名而来看望褚时健,其中有不少企业家或者公司高管人员。即使对褚时健本人没有那么高的热情,大家也对这一片橙园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人多了,褚时健的小房子当然无法提供住宿,所以一个高档酒店的修建计划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2009年12月10日,褚时健带着几个被邀请过来赏花的老朋友,不过这次朋友们没有下车,只是在果园中慢慢地兜了一圈。这其中就有前昆明烟厂厂长瞿静怡,他之所以过来赏花,也是想分享褚时健丰收的喜悦。目前瞿静怡也已80多岁,他和褚时健是年轻时一起在北京学习时认识的,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就在这一天早上,褚时健在接受助手给他注射了胰岛素之后,开始了在果园中的巡视。当他来到一个新农户的地里时,发现了一些稀疏的果苗。褚时健告诉他,应该把地弄得平整点,赶快种一些黄豆。这个农户不太明白,以为种黄豆是为了吃,然而褚时健却告诉他是用来做绿肥的。此外,褚时健还叮嘱农户:在果苗的根部覆盖一些枯叶,这是为了留住水分,然而也要注意下面藏着的白蚁。
从这个农户家离开后,褚时健在硬寨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