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从政路似乎是外力助推使然,毕竟他幼时无此理想,或许是那个时代需要一个硬汉的出现,而普京——恰逢其时。只是,合适的时间总姗姗来迟,可能是机遇更偏爱有耐心的人吧。
1990年,刚过完新年不久,普京便带着家人从东德撤回列宁格勒。原本,他的任务是在东德打探情报,这次出于无奈撤回,他自知自己的任务失败了,对东德的克格勃组织来说,他或许已经失去了价值,于是回到列宁格勒后,他很快向上级提交了辞职报告,决定离开他深爱的克格勃。
克格勃并不愿意放走这位精英,拒绝了普京辞职的请求。组织上不放,可普京心意已决。他第二次提交辞职报告是在“八·一九”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这次,克格勃同意了他的请求,放他走了。
这个让普京从小憧憬的地方,从此在他的生活轨迹上消失了。
失业的普京,生活陷入了困境。对于未来,他如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一样,迷茫无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
普京在东德当差时,曾买了一辆伏尔加牌轿车,从东德回来之后,这辆车也被带回了国内。生活困顿,也供不起车子了,普京转念一想,干脆去当一名出租车司机,一来能继续使用车子,二来还能多少改善家人的生活。
不过,普京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在准备期间,他得到了另一个工作机会——去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当校长助理。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儿,相较于开出租,回母校当助理显然更好。
就这样,普京的“的哥”路还没开始就断了,他当起了助教。助教生活平静,与东德的生活相比少了很多刺激感,也少了一份成就感,可普京懂得满足,在母校安心地做着分内事。
别看只是小小的助教工作,普京却干得风生水起,对待工作认真尽责是他的一贯作风。当时,为了改善学校的经济状况,学校方面跟一些企业合作,合资开办了很多工厂,普京的工作也就从学校事务管理慢慢转变为管理这些工厂。
工厂里的事只是些琐事,但为了能完成工作,普京需经常东奔西跑。在一次又一次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状况,他的能力也在这个环境下得到了锻炼。伟大与平凡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就如同阴阳两极,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平凡”的普京,很快就走上了“伟大”之路。
在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担任校长助理期间,普京再次与自己的恩师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相遇。这次相遇,普京的人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索布恰克为普京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再次相遇,两人的身份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普京不再是当年那个沉默低调的学生,索布恰克也不是当时那个循循善诱的教授了。再次相遇时,索布恰克已弃教从政,作为一颗在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当时的政坛。
1988年年初,美苏争霸,苏联为了与美国一争高下,消耗了大量国力,致使国内经济形式、政治状况趋于混乱。爱国志士都希望能为国解难,纷纷投身政海,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当前的局势。
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政治主张各不相同,一时间多个政党出现,政坛更是乱上加乱,这使得经济也开始停滞不前。是时,有三股较为强大的政治势力让苏联政局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股势力分别是:以加力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其中,以“中间派”的政治势力、政治影响力最大。作为“中间派”的主要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是当时政治势力最雄厚的政客。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之后又被任命为苏联总统,随即正式入住克里姆林宫。紧接着,他的政治改革正式上台。他的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中心。“激进派”的叶利钦,就是通过这次改革,才让自己的政治生涯走上辉煌的。
那时,叶利钦的激进思想很受巴尔巴乔夫的青睐,总统都看中了,叶利钦自然是官运亨通。果然,他很快被选为苏共中央书记,还被选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更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其时,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意识到,他一手提拔的叶利钦,日后并不会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相反,他是自己最大敌人。戈尔巴乔夫等于将一枚定时炸弹放在自己身边,而他却不自知。
1987年,叶利钦第一次向戈尔巴乔夫发难,那是苏共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