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奇小说网 > 凌叔华:中国的曼殊斐儿 > 默认卷(ZC) 第二十八章 殷殷故国情

默认卷(ZC) 第二十八章 殷殷故国情

来敦煌参观并研究的。

这篇散文,是凌叔华御风而行超越时空的心灵歌唱。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凌叔华发表在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上的短篇小说《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可以说是她在小说领域创作的封笔之作,一别早年闺秀风格,用第一人称描写日军占领下的北平,“我”在海淀大街李大妈家的一次奇遇。

小说通篇写了一个“惊”字。小说讲的是一天早晨,“我”送小女儿到幼稚园、街上买完菜正要回家时,被李大妈拦住,让“我”到她家帮一下忙,因为她的丈夫在“我”父亲手下当小职员多年,不好不去。原来是她丈夫离家十五年,早不回晚不回,正赶上儿媳坐月子才回来。儿子是个爱国者,明知媳妇要生孩子,却要加入“民团抗战”,直到走的那天早上才告诉他娘。母亲明白,男人向来是“流血不流泪”,她理解儿子的心情,便不再去拦。接下来小说情节便展开了。

我进门后,早就听到年轻女人的呻吟声,此刻我也看到左手卧房蓝布帘子里面,炕儿上躺着一个白头发的老头子,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闭着眼睛哼哼的呻吟。一会儿忽然侧身要坐起来,嘴里喊着:“大忠的妈,你给我买到帽子没有?我求你赶快去买一顶。时辰一到,我就得走,到了阴间,没有帽子戴,可要被小瞧不起啊!”

李大妈告诉他已给他到做衣铺定了帽子,老头一再催她再去。李大妈说你儿子是为国为民才离开家的,忠孝不能两全,我还要照看他的媳妇。李大妈被催不过,拉住“我”的手暂时照看一下,接生产婆一会便来,她再不能等,数完钱便走了。

我独自留在堂屋,留心两边房的人叫唤,不知为什么,心里忽然一阵空虚、怅惘,好像半夜在坟地里迷了方向,摸索走路。一会儿老头儿大声的喊我:“十姑娘,请您进来一下,我得穿上鞋子。那双黑缎子鞋子,是在床底下,你来帮个忙,我下不了地。”

一会儿对面房里的小媳妇又哭又喊痛死了。如此三番交替呼来唤去,万一是难产怎么办?正在这时,大门铃铛一响,接生产婆到了,好一阵折腾,最终生下了个儿子。

老头子忽然坐起来正色望着我,说起庚子年那场战争,义和团也和今天的“民团”一样,都是为国为民战争的,这仇是永远不会忘的,外国人再来欺负我们,我们都立刻变成“民团”,或者就叫“义勇军”,“只有小日本不肯相信”。

最后,老头子也不再说他死了,“灰白贫血的脸,忽然光润起来”。

这是两代人对于同一性质战争的认知。小说用一家人“死亡”和“新生”,描写了北平普通人的抗日故事。

随着中国新时期的到来,凌叔华也浮出了地表。

她的作品在大陆、港台不断再版。据不完全统计,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她的《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凌叔华散文选集》,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小说集《花之寺》,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凌叔华文存》(两卷本),北京华侨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古韵》,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凌叔华经典作品》选,上海书店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佚作《中国女儿》,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小说集《绣枕》等,美国出版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古韵》,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凌叔华选集》,台湾业海出版社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古歌集》(另一版本书名),台湾洪苑书店出版了《凌叔华小说集》(一、二两册)等,还有一些作品被选入各种版本。

一时间,凌叔华又热了起来,还有许多咨询者、通信、来访、研究文章等见著报端。比较有代表性的采访是美籍台湾女作家木令耆(刘年玲)的《菊访》、台湾《联合报》记者郑丽园的《如梦如歌——英伦八访文坛耆宿凌叔华》等。

木令耆的采访是在一九八〇年八月。

她是由台湾到美国留学,在图书馆的《新月》杂志上读了凌叔华的作品,经心笛女士的提起,借这次到伦敦学习电视剧写作来拜访的。在紧张学习之余,她两次到凌叔华家长谈。第二次她手持一束金黄色菊花前来,告之“正因为我想到了中国,才买了这束菊花为您祝福!”

她们所谈的内容有白话文写作,《现代评论》杂志,徐志摩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友谊,二三十年代文坛旧友以及文艺又在复兴等。

文章题目便是由那束金黄的菊花而得之。

郑丽园小姐的采访是在一九八七年春天。

她到伦敦后四处打听凌叔华的居所,失望之时在伦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