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唯独格力电器和伊利股份曾经实现了连续九年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
1995年以来,格力还创造了没有银行贷款的发展奇迹。无论遇到什么逆境,格力的经营始终都在持续增长的状态。每年的淡季时节里,格力往往会一下子收到经销商打过来的数十亿元的订购货款,把格力的“钱袋子”装得鼓鼓的。每年,格力都会有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存在银行里闲置着,派不上用场。虽然有人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资金浪费,但董明珠宁可担当浪费资金的罪名,也不轻易地把公司挣来的利润投资出去。
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投机作假的行为,董明珠总是给予严厉的谴责。她认为,上市企业一定要兼顾社会责任,一定要有大局思想,进而以一种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老老实实地把企业做好,给国家缴税,给股民分红。上市公司必须对股民高度负责。很多企业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圈钱给自己花,而董明珠却不这样认为。董明珠说:“格力上市不仅仅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让投资者得到稳定回报,让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为此,董明珠建议股民:格力不炒作自己的股票,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市场上稳步前进。董明珠说:“大家买格力股票,一定要实现绝对的保值增值,懂得格力股票很值得长期持有。”
自从格力电器上市以来,董明珠从来不去关心格力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她认为,格力股票的价格是多少、股票市场有多大的波动,对她没有太大的意义,她只追求按照自己认定的理念坚实地做下去。格力能不能每年都实现效益的增长,才是她最为关注的。现在,格力电器的原始股已经增值了上千倍,可董明珠手上的原始股一直握着不动。她说:“我对金融投资没有丝毫的感觉,我会一直握着格力不动。”董明珠说:“格力升值,就是我人生最好的晴雨表。”
董明珠一直强调,如果格力电器没有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随意拿自己的钱去投资。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上、必须在内部管理上、必须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去多动脑筋。企业虽然一辈子都在赚辛苦钱,但赚得踏实,赚得心安理得。她认为,投资领域那种浮躁、投机和一夜暴富的心理,使人不能够静下心来兢兢业业地做产品研发,不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抓内部管理,这样一来往往会得到入不敷出的结果。因此,她一直采取非常稳健的态度,警惕和拒绝着投资市场的诱惑。她自认自己不是一个聪明人,不会衡量所谓的得失,但却会一个心眼儿地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一直行进。
格力的发展,一直在践行着稳中求进。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格力建立之初,就注重构建顺畅的市场网络、掌握核心的制造技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然后再发力出击。实践证明,在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格力电器以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中国空调行业独一无二的格力模式,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2008年,在经受金融风暴的非常时期,这种模式更是显示出了稳妥的优势。其实,很多企业在金融风暴之中倒下,其原因不是因为企业不想做好,而是企业的决策和思路决定企业无法做好。董明珠一直强调格力所追求的是未来,是创造财富为更多的人带来实惠。这样的思维,就决定格力的决策不会急功近利,而是为了长久的发展。
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只做空调。即使格力品牌想要扩张,也只做与空调有关的扩张。一个品牌的积累,首先要靠高质量,然后才靠大数量,有了质和量的积累,才会有品牌的树立。企业有多少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并不代表国际化,而品牌走出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董明珠说:“格力国际化的目标,就是要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都能看到‘格力’这两个字,用格力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赢得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人的素质。”
1999年,格力选择巴西建立格力生产基地,迈出了向海外开拓的第一步。这绝对是一个超乎寻常的战略决策。格力空调1998年才进入巴西市场,凭着产品质量的优异和品种规格的齐全,很快赢得了巴西消费者的欢迎。在巴西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降低进口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开展售后服务,增强格力空调竞争优势。
从1990年成为格力的一名业务员到如今独挑大梁,身兼格力集团董事长、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及总裁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