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前已明一心理事无碍。今约周遍含容观中事事无碍者。如法界观序云。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然后一多无碍。大小相含。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乃至欲使学人。冥此境于自心。心慧既明。自见无尽之义。此周遍含容观。亦具十门。一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释云。由此真理全为事故。如事显现。如事差别。大小一多。变易无量。又此真理。即与一切千差万别之事。俱时历然显现。如耳目所对之境。亦如芥瓶。亦如真金。为佛菩萨比丘。及六道众生形像之时。与诸像一时显现。无分毫之隐。亦无分毫不像。今理性亦尔。无分毫隐。亦无分毫不事。不同真空。但观理夺事门中。唯是空理现也。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以事虚无体。而不坏相。所以观众生。见诸佛。观生死。见涅槃。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铸十法界像。一一像。全体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释云。一一事。皆如理普遍广大。如理彻于三世。如理常住本然。例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道众生。一一皆尔。乃至一尘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无不圆足。三事含理事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为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释云。一中一者。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余三句。一一例知。四通局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
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五广狭无碍门。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六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则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七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彼全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思之。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释云。此上无碍。犹如镜灯。即十镜互入。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即摄彼一镜还入九镜之内。同时交互。故云无碍。八交涉无碍门。谓一望于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释云。一摄一。一入一者。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时。即我东镜。入彼西镜中去。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者。圆满常如。此句。但以言不顿彰故。假前三句句皆圆满。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摄有入。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释云。此与前四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时摄入。今则欲入彼时。必别摄余法。带之将入彼中。发起重重无尽之势。摄一入一者。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南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也。此则释迦世尊。摄文殊菩萨。入普贤中也。摄一切入一者。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南镜之中时。东镜为能摄能入。八镜为所摄。南镜为所入。则一佛摄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也。摄一入一切者。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余八镜中。
摄一切入一切者。如东镜摄九镜。带之将入九镜之中时。东一镜为能摄能入。九镜为所摄。亦即便为所入也。此句正明诸法。互相涉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今现见镜灯。但入一灯当中之时。则镜镜中各有多多之灯。无前后也。则知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则已。有。即一刹那中。便彻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凡圣中也。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是以前九门。文不顿显故。此摄令同一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