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撑的!为啥杨氏会有这种想法?她肯定要这么想啊!在萧家庄有多少人穷的连锅都揭不开,为了糊口,娃儿生在田间地头上的都有,有那个会像这两口子,为生娃儿的事闲操心。
啥?操闲心?
杨氏觉得他们就是操闲心,在萧家庄那么多妇人,那个不是娃儿好几个。她也没见几个难产的。
不是杨氏刻薄,这就是事实。
至于说前些日子庄里难产的小媳妇儿。
那纯属人为造成的,庄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小媳妇儿那吝啬的公婆,平时饭都不给人吃饱,没吃饱那有力气生娃嘛。
上官燕青只是听了前面,没有听见后面。也许听了后面,只是一心想着难产,没留意到。
之所以会在庄里疯传,一是确实瘆人,一死两命。二是大多数人都痛骂小媳妇儿那不会来事的婆婆。你说你省,啥时候不能省,非得让生产的人省口粮,她吃都吃不饱,那有力气生娃嘛。
等知道给那小媳妇儿补充体力时,为时已晚。疼的连水都喝不下,更别说吃饭了。乡下人又穷,舍不得往镇上的大医馆送,只能在家里听天由命。
至于上官燕青,杨氏一点儿都不担心。一来他们家的伙食特别好,这两人在吃食上很是舍得。尤其上官燕青想吃什么,萧景鑫恨不能马上做好捧上,只有营养过剩的问题。二来上官燕青怀孕以后,身材均匀,肚子的大小适中。并没有像别的妇人那样胡吃海喝,胖的不成人形。在有萧景鑫每日陪着她走上半个时辰,难产的机率小之又小,可以忽略不计。
杨氏有生娃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叮嘱上官燕青。让她到最后几个月里,少吃多餐,外加多运动。
为的就是上官燕青生产时少受些罪,虽然她平时不下地干农活,但在家里总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尽量让自己多走动,脸上的气色出奇的好,白里透着淡淡的粉红,在萧家庄怀孕的小媳妇儿中,找不出
第二个。
从气色的好坏,直接可以看出孕妇家里的情况。伙食好不好,汉子宠不宠,有没有受气之类的东西。
杨氏心知肚明他们两口子的想法。
她一一给上官燕青解释完,便拍着胸脯保证,让上官燕青放下心来,绝对没事儿。到时只需找一个经验丰富的稳婆,便万事大吉。只等着大胖小子出生。
上官燕青是信杨氏的,自己好了,可自家汉子还忧郁着呢?
无奈之下,两人想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
杨氏不好意思向萧景鑫开口,只得让萧雨前去安慰萧景鑫。原以为事半功倍,谁知道弄巧成拙。
萧景鑫比以往更疑神疑鬼,甚至发展到茶饭不思心神恍惚的地步。
不得已,上官燕青只好请高人出手,给这汗子做心灵的安慰。
所以萧景鑫的心情被劝说的好了很多,立马也不忧郁了,立马觉得人生充满了信心和阳光。
实际上落峡村里,家家户户都是一窝兔惠仔,也没见几个难产的。至少上官燕青也就见了那一个小媳妇儿。
事实的鲜明对比,也由不得萧景鑫不信。他也就是一时没转过弯来,钻牛角尖而已。听静安师叔的一分析,心情豁然开朗。
听静安师叔说多运动有用,他忙不迭地的拉着上官燕青在院子里转悠。
这汉子就是个死老筋,反正是对自家媳妇儿有益的,就坚持到底。
本来上官燕青平时就有送动的习惯,这会更像打了鸡血似的,精神百倍。
说了半天话,浪费了半天口舌的静安师叔,终于放下心来,只要这小两口好好的,也不枉自己的良苦用心。
他老人家只能无语的看着恩爱如初的小两口,自己起身找水喝。一通说道静安师叔早已口干咽燥。可这两口子明显忘了自己的存在,转眼之间就把恩人忘在脑后。
当然,这都是玩笑话。能把这两口子劝过来,静安师叔还是特别高兴的,他还等着抱大
胖孙子呢。
时间进入了九月,上官燕青临进生产的日子,也就差一个月左右。毕竟大夫把脉只能把出个大概。在古代又没有精确的计算,预产期什么的。所以上官燕青只能在心里估摸着大致的日子。
上官燕青好了以后,闲着没事儿的这段日子,她就回忆着上辈子现代生产的各种记忆和知识。
感谢上辈子的各种电视和书藉,让她对生产有了大致的了解。
据说生孩子的痛有十级,属于最痛的那一级别。上官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