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此,也早有感触。
之前他用朱榑,设立锦衣卫,又何尝不是看到了这一点?
可问题是,大明如今可用的官员,大多是遴选、推荐,一旦入朝,想要更进一步,便必须得去走关系,寻门路。
饶是他这个皇帝看出了弊端,却也无计可施。
“你说这话,倒也没错,只是这么多年了,朝中格局已然稳固;你总不能要咱将满朝文武,全都清退出去吧?”
朱榑摇摇头,心中暗暗腹诽。
【只要重新开科取士,不就将垄断打破了吗?老头子不会连这么点浅显的问题都想不明白,该不是又想考我吧?】
朱榑心中嘀咕,朱元璋却听得真切。
他冷笑道:“科举是个好法子,可大明建国不过十几年;当初咱也曾想开科取士,可结果呢?
来得多是江南生员,中了的,也多是浙江人。
你说说看,我大明总不能全用浙江人做官吧?
况且这些人日后,还不是要结党?”
朱榑闻言,将头压得极低,轻声说道:“此事的确难办,也难怪父皇如此英明神武,却也无可奈何。”
朱元璋一摆手,道:“你不必吹捧咱,咱知道,你说这话,必然是有法子的,说出来听听,若是有效,咱或许可以赏你。”
【哼,这法子说出来,我就算彻底和天下读书人翻脸了,我只要不傻,怎么可能说?】
【不过老头子还真是死脑筋,既然招募、科举不能解决问题,为何不能自己培养官员?】
【国子学就摆在那里,专门开一科,培养吏员;再有嘛,开南北两榜,让南北方根据学风等差异,设定考题,录取人才,不就什么都解决了?】
朱榑心中想着,可嘴上说的却是另一番话。
他冲朱元璋一拱手,颇为无奈的说:“父皇,儿臣愚笨,所能想到的,也就只有,兴学风,厚待学子、文人这一条。”
朱元璋哼了一声,心中却是颇为欢喜。
朱榑方才所说,对于他来说,的确是个解决问题的好法子。
至少,如工部吏部之类的衙门,便的确适用国子学专门培养吏员的法子。
只是这法子一旦用了,必然会让天下读书人诟病,甚至会被朝臣攻讦。
毕竟这种专门培养的法子,弱化了入仕的门槛,也让读书人的遮羞布被扯了下来。
看了眼朱榑,朱元璋心中感慨更甚。
他发现,朱榑这些年来,似乎一直就在隐忍藏拙,努力将自己遮掩起来,努力避免被自己注意到。
若没有心声被自己听到的事,只怕这辈子,他都不可能注意到,朱榑这么个人才。
感慨了一番心声的好处,朱元璋一抖手,道:“知道了;等平息了蓝玉的案子,咱会给你奖赏的。”
朱榑闻言,再顾不得考虑利弊,赶忙趁机,冲着朱元璋请求。
“父皇,儿臣不想要什么奖赏;这几次被人攻讦、陷害,儿臣也算是看明白了,留在朝廷里,每日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落得个凄惨下场。
若您真的愿意赏,便将锦衣卫的差事收回去,让儿臣去封地上,为您经略地方,也好免去和朝臣们的矛盾。”
朱元璋可没想到,朱榑会说这个。
他眯缝着眼睛,道:“有功必赏,这是咱的准则;至于锦衣卫的事,到时候,咱会考虑。
没别的事,你便先回去吧;另外李善长那边,你还得跑一趟!”
说着,朱元璋一指桌案,给朱榑提了个醒。
朱榑连忙答应,心中却是再度腹诽起来。
【老头子还真是滴水不露,看来我得另寻法子,否则这辈子真的是离不开这个是非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