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纪事》:彪,盖颍洛闲静者,天宝末,将母避乱,尝有《北游酬孟云卿》诗曰:“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慈母忧疢疾,室家念栖哀。”又有《神仙》诗曰:“长老思养寿,后生笑寂寞。五谷无长年,四气乃灵药。”读二诗,公诗始明。诗云“三违颍水春”,自至德二载至乾元二年,凡三春也,当在是年来秦州作。
独卧嵩阳客①,三违颍水春②。艰难随老母③,惨澹向时人④。谢氏寻山屐⑤,陶公漉酒巾⑥。群凶弥宇宙,此物在风尘⑦。历下辞姜被⑧,关西得孟邻⑨。早通交契密,晚接道流新⑩。(首言山人奉母入关,往时得以相遇。嵩颍,本山人所居,其艰难惨澹而来,总为母依人耳。风尘之际,犹带履巾,避乱而不忘逸兴也。历下早通,记初交之地。关西晚接,记再遇之缘。《杜臆》:山人以道术名,而公极称其孝,有关世教不浅)。
①《述征记》:嵩山,东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括地志》:在洛州阳城县西北。“张远注”彭祖云:“上士异床,下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②《水经》: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东南入于淮。
③《史记?管仲传》:“知我有老母也。”
④《淮南子》:“今之时人。”
⑤《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尝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⑥《陶潜传》:“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⑦此物,顶屐与巾。古诗:“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答宾戏》:“彼皆蹑风尘之会,履颠沛之势。”
⑧《海内先贤传》:姜肱事继母,年少,肱兄弟同被而寝,不入室以慰母心。
⑨《列女传》:孟子之母,凡三徙而舍学宫之傍。
⑩《北山移文》:“覈元元于道流。”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①。草书何太古,诗兴不无神。曹植休前辈②,张芝更后身③。数篇吟可老,一字卖堪贫④。将恐曾防寇⑤,深潜托所亲。宁闻倚门夕⑥,尽力洁餐晨⑦。(此言山人才具出人,故得伸其孝养。心静,故有妙悟,此艺能之本。曹植数篇,承诗兴。张芝一字,承草书,将恐深潜,避乱之计,夕膳晨餐。奉养之勤)。
①《前汉?匡衡传》:“经学绝伦。”
②自东汉至建安,诗盛于七子,而以子建为称首。《诗品》谓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据此可见其压倒前辈矣。
③晋羊欣论书:”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人谓之草圣。”殷芸《小说》后汉张衡死日,蔡邕始怀孕。二人才貌甚相类,人云邕是张衡后身。
④又羊欣《书论》:师宜官,书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或空,至酒家,先书其壁,观者云集,酒因大售。俟其饮足,削书而退。
⑤《诗》:“将恐将惧。”
⑥《齐国策》:王孙贾母曰:“汝晓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后汉薛包,事母至孝,出入必有时。至期,母倚门望之,包必至矣。
⑦束皙《补亡诗》:“馨尔夕膳,洁尔晨餐。”
疏懒为名误,驱驰丧我真①。索居尤寂寞,相遇益愁辛②。流转依边檄,逢迎念席珍③。时来故旧少④,乱后别离频。(此叙当时遇而复别之事。相遇,即指关西。流转以下,公赴秦州也。“逢迎念席珍”,慨穷途无珍重之者)。
①《诗》:“无敢驰驱。”《庄子》,“今者吾丧我。”
②嵇康诗:“钟鼓或愁辛。”
③汉章帝诏:“遣吏逢迎。”《汉书注》:“迎之于道,随所到而逢之,故曰逢迎。《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④故旧,见《论语》。
世祖修高庙①,文公赏从臣②。商山犹入楚③,渭水不离秦。存想青龙秘④,骑行白鹿驯⑤。耕岩非谷口⑥,结草即河滨⑦。肘后符应验⑧,囊中药未陈⑨。旅怀殊不惬,良觌吵无因⑩。自古皆悲恨(11),浮生有屈伸(12)。(此言山人得还故居,惜己不复相见耳。修庙、赏臣,京师初复。商山、渭水,山川如旧。青龙、白鹿,道法之高。谷口、河滨,山人所在,肘后、囊中,精于方术。良觌无因,不胜伤心矣。浮生屈伸,又复自解也。屈伸以聚散言)。
①“钱笺”至德二载十二月,蜀郡、灵武元队功臣。皆加封爵。次年四月,九庙成,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