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优势不再。
但在当时,是与兰山县经济不相配套的是,兰山县却有一个极好的宾馆。
说起宾馆,不得不说兰山县的一位古代廉吏(虚构合成,请勿对号入座)。
张兆,古兰县人,字伯仁,号桐山,朝廷重臣,位及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张兆自幼随父读书,因避战乱,借栖僧舍,苦读不辍。10岁能做诗、15岁应童子试县试第一名、后中举人,23岁中进士,任兰县知县,之后,官路一路通达,先后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右通政、太仆寺卿等职,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北巡抚,湖广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肝晋升为首席大学士,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享年71岁。
张兆一生从知县到宰相,仕途通达,政绩卓著,所到之处,政通人和,深得朝庭赏识,一生中数次帮助朝庭推行新政,因此,一生中,职务累计升迁20多次,有时一年提升多达5次。在任县令时,“买草根”,劝开垦;在吏部六年,革除旧弊,拓宽仕途,广揽人才;在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任上果断平定地方治安,招徕流民;在长期担任总宪要职期间,公正持平,反对皂隶滥用生杀大权;在任御史时,敢于直言进谏,面折廷争。他入阁九年,担任首席大学士两年,在皇帝两次南巡中主持朝廷事务,最后倒在上书房的公案上。
张兆一生虽任遍了天下职务,任职之地遍布大半个国家,但所到之处,都流传着张兆的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他所提携之人,皆是任人唯贤,从没有个人感情色彩,无欲则刚,有人请教张兆的治政之道,他说,无他,唯无私也。这也是他能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张兆为了保持自己清正廉洁,避免裙带党朋之嫌,也教育自己的后辈弃官从文,“我不喜尔等人人做官,只愿多成上乘好秀才,便是快境。”因为这个原因,张兆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从政做官的,也因为张兆的原因,也没有一个经商的,最终都留在兰县当地,做了一个普通的书生。张兆的亲朋子侄,没有一个人因他的关系而飞黄腾达和富甲乡里。他的亲侄子,在殿试时,由于紧张过度,卷子上有一处字迹越过了规定线,被取消了进士的资格,而此时的张兆为内阁首席大学士,正处于权力的顶峰时期,但他却没有动用手中的权力为侄子开脱。
张兆也因此得到了朝庭的高度评价,康熙写道:“朕临米芾千字文数卷,此卷赐大学士张兆。张兆为人宽厚和平,持己清洁。先任封疆,文武军民受其实惠者至今颂之。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故书其后以纪其大臣之体。”张兆在有生之年就被康熙帝盖棺定论“有守有才”,赠他“风度端凝”匾额。在风云霎时即可突变的朝廷中他稳坐8年宰相直至卧病,康熙帝屡屡称赞他“吏服民怀”不允告老,并数十次予以感念、体恤。在他逝后康熙帝派内臣祭奠,御制墓碑文,陈述他为“洁己奉公、正身率属”的“一代贤相”。只是这样的“一代贤相”流传下来的史料并不多,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相国却几乎没留下任何可供后人凭吊的实物,故居早已颓没在历史深处,只有与故乡隔湖相望的墓茔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样一位风云人物,不但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没有出现,他的故事有民间也传颂不多,这也造成了张兆这样一位一代名相鲜为人知。
也是时代的需求,上级要求各地市建立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金河市委决定,以张兆墓地为基础,建设张兆纪念馆,同年,金河市委宣传部牵头,制作了十集电视连续剧本《一代贤相》,在省电视台播出,张兆的故事才得以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各地前来学习参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关部长任市委秘书长以后,为了展示金河市良好的形象,体现金河市委改革开放的新成果,金州市委在兰山县建立了一座高标准的接待中心,与纪念馆统一管理,除了完成正常的接待任务外,还对外开放营业。虽说与墓地而临,但其幽静的环境,高标准的设施,仍是金河市对外接待的必选之地。
但这样性质的接待中心,就有着很强的季节性,清明,七一,国庆前后,这些重要节点时节人比较多一点,平时这里不能说人迹罕至,但也门可罗雀。实际上,除了公务活动与接待,一般人不会选择到这里参观游览。
关部长之所以将李阳安排到这里,是他作为市委秘书长,知道这里近期没有活动,没有接待任务,所以,这里的僻静,正好适合他与李阳出入,作为金河市的领导,关部长当然不希望李阳住在人来人往的金州市内宾馆,这样毕竟影响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