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听了倒是一愣:“小人不解,请辽王示下。”
“说不如做,空谈无意义,还是带你四处看看再说。”
李斌带他到了鞍山矿区;一座座炼钢炉,一排排大炮,5万骑兵火枪、马刀操练,配合默契,进退自如,气势如虹,特别是李斌让200门大炮齐鸣,震耳欲聋,山崩地裂。
李岩这才知道李自成做再多,人再多,仍是乌合之众,没有成为体系,经受不住这么猛的火炮打击,更不是李斌的对手。“扑通”跪倒在地:“在下愿跟随辽王左右。”
李斌让硕鼠司把李岩家人接到辽东,突然想起一件事问李岩。“你认识红娘子吗?”
“咦、大人怎么知道有个红娘子?”
“我只是听说,巾帼丈夫,侠肝义胆,对阁下颇有情义,不知是否?”
李岩脸色微微一红道:“确有其人,曾有过交往,本是卖艺之人,被逼无奈上山为寇,只是跟在下并未有过私情。”
“我说李岩,你也太迂腐了,人家对你无意能跟你接触吗?(李斌差点说出红娘子救李岩的话)这样、你写封信给她,述说钟情之意,男人么应该主动一点,再把你的近况说一下,如果来投我给她将军当当,不来也无妨,在山上待着,不要轻举妄动,莫投了李自成丧身在我大炮之下。”
李岩相信搞不好真是如此,写一封信给家人,一封信给红娘子。硕鼠司到祁县李岩家中,拿出信,李岩的弟弟和媳妇听说李岩投靠了辽王,倒有些惊喜,宦官人家都是受传统教育较多,对穷人造反有些抵触,官府衙门要抓他们,投靠辽王对他们来说倒是可以接受。
红娘子听说李岩投靠辽王有些不悦,还是阶级不同,从小受官府欺压,对官府、豪门、朝廷深恨之极,看到李岩的书信感情战胜了仇恨,决定待在山中等机会,硕鼠司派人帮助他们训练队伍,供应一部分武器。
李斌召集将领开会讨论下来该怎么办?李岩也列席了会议。李如梅、王虎、汪锡、袁大朗等人主张杀出山海关,攻占北京城,夺了打明江山,拥立李斌当皇帝。熊庭弼、裴文中认为大明虽然弊端颇多,世受皇恩还是要讲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忠孝为大,不到万不得已,莫做出违背常礼,叛逆朝廷之事。
李斌正言道:“尚若都按书生遇见,死讲一个”忠、义“二字;自古至今就不会改朝换代,今日仍旧是夏桀王的子孙坐江山,不会有商汤、周武,也不会有汉刘邦到朱元璋创业之主,天下永远是一姓的天下。把国家、百姓立于何处?难道皇帝不顾百姓死活,不管国家利益,我们还要顺从、守节,这是哪家的‘忠、孝’我看就是没有大节的愚忠。”
李斌的大义凛然说的熊庭弼、裴文中暗暗低下了头,知道李斌说的有道理,但心里总是过不了那道坎,从小接受的忠孝礼节,朱理孔学,都是以皇权为上,为皇家服务,何尝想过国家、百姓的利益,难道以前所学都是错误的吗?
李岩听了李斌的话非常震撼,他接触下层比较多,了解民间的疾苦,身受官府衙门的迫害,感触较深。就说:“李大人说的对,拿河南为例;灾民遍地,官府仍不忘欺压百姓,朝廷置若罔闻,官逼民反,就算我们不反,百姓也会推翻朝廷,所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为轻,民为重。’大明朝历经三百年也该改朝换代了。”
李成梁一言不发,虽然口头上总是挂着造反,内心深处同熊庭弼、裴文中的想法差不多,真要造反也下不了决心。不过有个道理他明白,不造反他李家将不存在,连他和几个儿子命都保不住。他也想过朝廷招安,但水泊梁山的教训使他打消了念头。
李斌接着说:“目前还不是打天下的时候,一是大厦将倾,但毕竟是庞然大物,一些根基仍在,打是得不偿失。二是道义所在,明朝中小阶级,平民百姓破产,希望造反改变现实,而上层贵族,知识分子,士大夫却要维护政权,保护他们的利益,如果现在攻占京城,就会受到他们的不满和反抗,说我是叛贼。”
历史上李自成攻占北京就是操之过急,一方面道义上影响引起上层势力的仇恨,遭到反抗。另一方面,给外来势力可乘之机。两方面的势力打垮了李自成。如果听从当时李岩的建议,在河南建立根据地,先图山东,站稳脚跟,扫清周围的反抗势力,争取明朝上层人物的同情与支持,再谋发展,历史将重演。
李斌提出:“抓生产、广积粮、找钱财、训军队、缓称霸。”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特别是裴文中、李如桂的赞同。李斌任命裴文中为辽东巡抚,李如桂为辽东知府相互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