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早已憋坏了的李如梅从河南信阳发兵了,接连打下大信、孝感,部队士气高涨,训练了几年的兵,心中一股火无法发泄,全倾泻在明军身上,两座城池炮火都没怎么用,士兵们抬着云梯、搭着铁钩就往上爬,个个赛过小老虎,明军那见过这阵势,打仗不要命的,他们的命可要,脚底抹油溜了。
李如梅全体出动,逼进武昌北面城池,与在武昌西面的李斌遥相呼应。
城中的湖广都督洪承畴和总兵左良玉坐立不安,左良玉问:“都督、你看战局如何?”
“中国军队时隔几年养精蓄锐,才发兵南方,意在势在必得,不过我80万大军也不是吃素的,定叫他有来无回。”
“大人、我军不足50万兵马,能否顶住中国军队的进攻。”
洪承畴见他说破一脸不高兴,心想老子连幻想一下你都打扰,就当80万不行吗?便说道:
“50万兵马也够了,李王爷那小子两部加起来不过40万人马,而且是分兵进攻,连围城要点都不知,孙子曰:围城者必三倍于敌围之,方可攻也。我看你率30万大军攻其一部,只要击溃烧掉粮食便大功告成,他们蓄谋已久的伐明计划就要破产。”
左良玉瞪大眼睛说:“啊、我去?”
“莫非左将军惧怕?当年与闯贼鏖战你是屡建奇功,胜多败少,明军中唯你有此战绩。难道老了就怕了不成?”
“洪大人就别激我了,我去还不成吗?但李王非反贼,据说火炮非常厉害,士兵骁勇善战,我军大部是抓壮丁入伍,虽训练时日,没上过战场,唯恐受不了火炮的爆炸声率先逃跑。此去凶多吉少,若我不幸请大人照顾小儿一二。”
“左将军怎么如此丧气,长他人志气,李王一部不过18万人,少我军近一半人马,小儿的事你就放宽心,祝将军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李斌正在布置攻城准备,突接细作报告明军在武昌城外集结兵力,大有攻击我军的态势,反叫他微微一怔,我倒小看了洪承畴,看我分兵攻城,想集中兵力消灭我一部,武昌城危机自解,更别说伐明大业了。
“李将军听令:命你带所部人马再配五千火枪凑足3万,绕过大路在明军后面埋伏,待我打败明军他们溃逃时,不要阻拦他们,你部从侧面猛打猛冲,尽量消灭敌军有生力量。
“末将接令。”
“红将军、高夫人听令:命你部率5万人马迎敌便溃,诱敌深入,不得有误。”
两位女将齐声:“末将接令。”高夫人自从回来后,似乎变了一个人,在她心里总抱着李自成未死的想法,已成事实便放下了包袱,日子还要过,只好一心为李斌作事兢兢业业。
“王将军接令:命全军后退5公里布置阵地,全部炮兵架好火炮,随时待命。”
会后红娘子不解问到:“王爷、我军气势如虹,为何不迎头痛击明军,诱敌深入不是多此一举吗?”
“按理说应该如此,但作战要灵活掌握,此战目的是消灭明军有生力量,非击溃即可,洪承畴敢来必是人数上多于我军,如此多的人马队伍肯定拖的很长,明军士兵打仗不行,逃跑却是内行,迎面攻击敌方前军还没溃败,后军就要逃跑了,且不是又回到武昌城给我们攻城带来麻烦。”
左良玉率30万兵马集结完毕后,朝西进发,半路接到探马来报,中军后退5公里,其他将领露出不屑的微笑,左良玉却不这么看,但也摸不清对方的意图,坐镇中军,左右两旁分别派出探马前出5里,防止中了埋伏。
探马来报:“左将军,前军与中国军队的5万人马战成一团,对方是两个女将,听说有一个还是闯贼夫人。”
“女流之辈还敢挡我大军,李王是想羞辱我,中军支援后军跟进。”
这面高夫人见红娘子没有撤退的意思就说:“王爷让我们一触即退,你还不下命令。”
“着什么急,王爷让我们灵活掌握,现在对方也是五万人马,我们撤退不是太明显了吗?先杀一段再说。”高夫人知道她想过过瘾,便没说什么。
“报红将军,明军援军来了,是左良玉领兵20万人马。”红娘子拿出李斌给她的望远镜,只见远处尘土飞扬,相距有2公里,便下令撤兵。
“报左将军,对方见我大军赶到立即逃走,前军请示是否追击?”
“废话此时不追更待何时,追。”古时军队配置一般都是分前锋、中军、后军,前锋遇敌能不打就不打等待中军到达,如果前锋溃败,向后逃跑必然会冲击中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