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如是自怨自艾时,李俊中国水军都督接到李斌的命令,率80艘战船、50艘装满弹药的货船来到秦淮河畔,刚一下船见到李斌:“王爷、李俊奉命赶到。”
“好、来了就好,这次攻南京城全靠你们水军了。”
几天后李俊率战船主动寻找明军水军。南明朝廷所依仗的水军可不含糊,战船装的火炮全是红衣大炮,射程远,缺点是装药慢。中国战船上的拿破仑炮射程近,但装药快,比较之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关键是采取什么战术。
李俊采用把战船分散前行,目标小不好瞄准,刚一进入淮河就听到“轰轰轰”的炮响,船两边江水掀起巨大的水柱,天空中布满了大铁球。李俊命令快速前进,接近明军战船,古战场最大一次水战爆发了。
几艘战船被铁球砸中,桅杆倾倒,当即退出战场,其余战船迎着炮火、巨浪继续前行,待接近明军2000米左右,李俊指挥船上传令兵挥舞旗子,命令各到位的船只准备开炮。
古时的战船开炮前,必须把船的侧面面对敌方,一般是打完一面再掉个面,才能发射,中国战船因炮小灵活只需调转一侧便可,幸亏明军的红衣大炮装药慢,只有几艘战船被砸沉,这也是射程不足应该付出的代价。
中国战船终于发出怒吼,近70余艘战船,每船有十门火炮朝明军战船砸去。古时的水战都是大铁球砸来砸去,一般有葡萄弹、链弹,链弹就是两个铁球连在一起发射,主要用来砸对方船的桅杆,顺便砸船手,遇到几乎丧命。
可想而知古水战命中率极低,又没有瞄准镜,十有八九都是碰运气,只看见水柱冲天而起,砸中的却很少。中国水军发射速度快,集中十门火炮朝一艘船砸,才起了点效果,明军水军战船渐渐减少,突然明军战船上火炮爆炸,引起周围火药的连锁反应,几艘明军战船沉入江底。
红衣大炮射程远,膛壁厚,散热慢,发射十几炮就容易炸膛,吓得其他几艘战船都不敢打了,战场几乎一边倒,中国战船上的火炮不停的朝明军发射,对面偶尔有几个不怕死零星发几发过来,于事无补,几发炮弹就是砸中也不会造成大伤害。
战斗一直延续到傍晚,中国战船的火炮炮管打红也打不出炮弹,才撤出战场。这场水战80艘对100艘,明军损失70余艘战船,中国水军损失了30艘战船,略占优势,其结果是明军水军都督郑鸿奎被打怕了,没想到对方火炮发射速度如此之快,急忙上报朝廷。
“陛下、中国战船火炮比我火炮厉害,恐怕几日后再来将全军覆没,请皇上速决。”
“马爱卿你看如何是好?”
“陛下、南京城中有我30万大军,就是没有水军守城应该不成问题,请陛下安心。”
中国军队汪锡部在没有明军水军威胁下,又重新包围扬州,接受上次教训,派少数火枪部队围城骚扰,火炮采用重点炮击,炮弹打上城头威胁明军的士兵,扬州城随时处在破城的危险中。
南京城下,李斌命令李俊监视明军水军的动向,令李如梅攻水西门、汉西门,亲率大军攻金川门。南京城有十三座城门,有的是连在一起,给攻城带来不便,包围更不可能,李斌还考虑到古建筑尽量不破坏。
炮火围着城墙一字排开,打入城内在明军中爆炸,黄得功生怕城破派大量部队,在城下等待支援城头,不想遭来炮火的袭击死伤惨重,急忙调整部署。炮火却突前突后,一发炮弹打到皇宫爆炸,吓的弘光帝急忙躲在龙椅下。
爬了很久见再无爆炸才小心翼翼站出来。“马爱卿、南京城到底能不能守住?”
“这个、应该没问题。”马士英是文人,根本没打过仗,自认为读点兵书不懂装懂,以为人多就没问题,看到李斌的几百门炮火,早已失去信心,仍鸭子死了-嘴硬。
几天下来黄得功听到报来伤亡数字惊呆了,三天一共死伤4万人,这样下去不出月余还能剩下几个人?便入宫见弘光帝。
城内硕鼠司也没闲着,抓住黄得功与刘良佐的矛盾,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黄得功准备带皇帝逃跑,把南京留给刘将军防守借机除掉,劝士兵不要当炮灰,王爷不杀平民和士兵,只杀奸臣和贪官。
一个刘良佐部下游击将领被说服,与硕鼠司联系,杀死守城士兵,打开了南京城中马鞍门,李如梅一部2万兵马进入南京城,毕竟明军众多刚走500步被拦截,双方进行巷战,如果此时明军全力反击,打退进入城内的中国军队,南京城一时仍难以攻破。
此时黄得功正与弘光帝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