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陆少郡逼着赶去报名的陆云川终于在最后一刻填报上了两人的名字,恰巧的是,陆少郡的考试座位就安排在他的身后。完成任务的陆云川不等歇息便匆匆往回赶,去寻陆少郡,等他千辛万苦赶到小庙里时,已然不见了陆少郡的影子。他愣住了,看着系在枯枝上的那根红丝带在风里飘摆着,他突然难过的有一种预感:以后,他再也见不着陆少郡了!
随后的军校入学考试,陆云川在位子上安静的答题,他的身后,应是陆少郡坐的地方,却还是空空荡荡……
在政治审察的时候,考官并没有多少刁难,对于这样一个高学历又年轻的爱国学生,国军当然欢迎,当考官随口问一下举荐人的时候,陆云川拿出了两封举荐信,考官打开信件,一时大惊,连忙将信件转呈上交,不多久,一个军阶更高的军官一身戎装赶了过来,“这真是你的举荐信?!”军官问。
“是的。”陆云川回答。
“那另外一个人呢,这个叫陆少郡的考生呢?”军官接着问。
“路上大雨,他重病高烧,我没能把他带回来……”陆云川一提起陆少郡就有些伤感。
军官把陆云川请进了办公室,让勤卫兵倒上茶,陆云川不知所里,站在那儿,平静的问,“您有话就直说吧,我还能不能入学校。”
军官心里在暗暗赞叹这个人素质的沉稳,也不再绕弯子,“你知道盖这个印鉴的人是谁吗?”
不等陆云川回答,军官接着说道,“我们党国几员重要领袖就早年曾直接师从他学习军事理论,你要是早把它拿出来,那真是比尚方宝剑还管用。”
军官正了正着装,“现在,你回去等候录取通知。年轻人,好好干!我只能跟你说这些!”
陆云川确实有些吃惊,温公到底是谁呢,他和父亲从未告诉自己这些事情……
陆云川进入中央军校步兵总队修步科,而对他来说,那些已称不上什么进修的科目温公大多已经教授给了他们,惟让他感兴趣的是这里必修的野外实兵指挥及演练,还有战壕修筑,火力点布置,步炮兵纵深搭配,各兵种联合作战,用于进攻防守的战略判断和战术指挥,火炮的射程计算和炮火密度推算等这些课外作业,而这正是陆云川所需要的,这些东西也难不住他。
很快,教官们就觉得陆云川这个学员在中央军校呆不下去了,因为他已经提前研学完了所有的必修科目,在教官们的举荐下,陆云川得以进入只有少数国军在职军官才能参加培训的陆军大学,按上方的安排,他的身份仍只是一个学员生。
因为蒋介石认为当今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就是德国,尤其是陆军,德国更是名副其实的霸主,所以他才开办了陆军大学,大学里全部采用德式教育,教官也绝大多数来自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国被迫削减军队,军队里大量军校受训过的战术素养极高的军官被解职,而此时的中国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去处——在军校担任教官。
鉴于当时中国和德国亲密的国家关系,德国政府当然乐于其成,他们也正为社会上大量闲散的军官得不到安置而头疼,而来华的这批军官中,他们又都具备足够的大战经验,更具有丰富的作战理论,蒋介石期待着他们能改良国军的作战素质,这些兢兢业业极为务实的德国人确实没让他失望,从他们手下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作风霹雳的军官,任职到国军的许多指挥阶层,以致当时国民党军界有流传这么一句谚语:黄(埔)马褂,绿(陆)袍子。有了这两层学历,那就可以在国军军界里的穿行无阻,平步青云。
陆云川在陆军大学里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德籍教官的悉心教导下,他研习了许多欧洲历史上经典的战役,尤其是欧洲几次大征服的战争像拿破仑指挥的所有战役,还学习了欧洲近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及最近最新武器在一战中的应用,德国教官并辅导他们预测了未来武器的发展和作战模式,给学员们介绍了德国陆军的组建模式,武器搭配使用……
教官们轮流讲授炮兵战术,空军战术,装甲兵战术,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甚至还有化学战……经德国陆军大学深造的这些高级军官们授课方式往往是不拘一格,尤其是在图上作业和野外现地作业,他们常常是不受限制临时发挥让学员即题作业,以考验学员随机应变的能力,并时常把他们的学员分成红蓝两军或者图上或者现地对垒对抗,让学员们颇受启发……
在听课途中,陆云川发现,他的德国教官对他们自己国家的士兵和军官总是津津乐道,而且一说起来完全一扫一战战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