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与苏峻军接战是宣城内史桓彝,自从酒友们陆续离世,桓彝就痛改前非,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他到了宣城后,首先是招募流民,生产救灾,呕心沥血,亲民惠民,尽心尽力救民,解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又率领军民为宣城筑了七里许城墙,这是宣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
其作风受到军民的一致好评,百姓们都认为宣城来了一个好内史,但这种情况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庾亮逼反了苏峻,叛军很快就杀到芜湖,桓彝兵微将寡,属下们都劝他固守,桓彝说道:“今社稷危逼,义无晏然...每个人都想着自保,这国家还要不要了?”于是率部前往芜湖,与韩晃对战,两军于第二日交战,可惜桓彝的军队作战能力相比野战军差距太大,桓彝军迅速溃败,退至宣城,还未来得及布防,韩晃军就杀到了,桓彝只得继续撤退,向东退往广德(安徽广德),宣城告破。
时任徐州刺史的郗鉴与书庾亮,要回军保卫京师,庾亮却以防御北方进攻而阻止,郗鉴也不听庾亮的,派司马刘矩领兵三千去保卫建康。
随着叛军的步步为营,庾亮所安排在慈湖防守的司马流,被张健军击溃,战败身死,庾亮宣布建康戒严,并传书三吴起兵勤王,此刻他依然没有叫温峤和陶侃。
陶回确实有一些战术上的眼光,他认为叛军水军会绕过重兵驻防的石头城,改走丹阳小路而进击宫城,并请求在小路上设防,庾亮大致是昏了头,还是不听。
在这里说下这个陶回,他或许就是陶渊明的祖辈,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就是陶侃的外孙女,再往前几辈说起来,陶回与陶侃也有些远亲的说法,陶回是三让徐州那个陶谦,他堂侄的五世孙,而陶侃是陶谦侄子的五世孙,二人算是同辈,在那个门阀混杂的年代,要想混出头,没点身世背景,那就拿起刀枪拼命去吧。
就如苏峻这样,他没任何背景,朝廷要吃掉他,他甩开膀子就开始撸,这一撸,中央军还真干不过野战军,苏峻的军队是越打士气越高昂,庾亮是节节败退。
果不其然,苏峻在分析了建康的布防之后,决意找小路绕过石头城,可他也闹了个笑话,由于是夜间行动,加上诸多将士都是北方人,根本就不认识路,于是几千人马在树林中迷路了,大家穿来穿去,如同进了一个迷宫,都是一头雾水,这其间毫无阵型可言,只要有百余精锐的伏军,绝对会把这群乱军杀得丢盔弃甲,可惜庾亮没有听。
到最后还是叛军抓住了一个当地人带路才走出了“迷宫”,第二日庾亮听说后,他又开始后悔,后悔有用吗?没用,叛军绕过石头城,开始攻打西州城,西州城是卞壸率军防守,卞壸是极力反对庾亮用偏激的手段对付苏峻的,苏峻还没有起兵时,他的司马任台就劝说道,让卞壸准备良马,以备不时之需,卞壸笑道:“真到那时,要马何用?”
那时就是此时,卞壸,赵胤等人率军与苏峻大战,由于西陵的陷落,卞壸被苏峻打败,被一路追杀,这下建康才真的乱了起来,从西面一直跑到东面,被杀了个穿心凉,南面的防守就表示形同虚设了,驻守南面的钟雅与陶瞻赶紧调转枪头救援卞壸,这一仗简直打得天昏地暗,秦淮河边血流成河,叛军涌入了官舍,居民区,开始了漫长的杀人放火,一时间洛阳城的惨案出现在了南京城内...
一些大官家里还好,有着相当数量的护院,但一些官吏家庭,也就是一般公务员就不行了,合着一些毫无反抗之力的百姓们,叛军是抢一家是一家,抢不了就放火杀人,场面之混乱...苏峻也不管,任由手下们随处抢掠,从起兵那一刻开始,只是历时了半个月,半个月就杀到了建康宫城门下,他也没料到这么快,由于对庾亮的憎恨程度达到了满格,苏峻下令,诛庾氏满门...庾亮还没抓到,庾亮的家人们就惨了,不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全部处死,庾府上下哀嚎连天,凡是留在家里的人,不是受尽屈辱而死,就是抵抗被杀...庾亮的夫人崔冰珠,儿子庾会,庾彬等,庾亮的母亲毌丘氏...全部被杀,所幸崔冰清临时陪庾亮的儿媳诸葛文彪去庙里上香,幸免于难。
战事依然在延续,继卞壸被打败,南面的钟雅和陶瞻也败了,钟雅逃回宫城,而陶侃的儿子陶瞻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战阵上就被苏峻的将领张健斩下了马。
当庾亮得知家中的人几乎被杀得干干净净的时候,他差点晕死过去,他万万没想到这个苏峻做事这么绝,悲愤的庾亮下令全军出击,要与苏峻决一死战。王导,王彬,孔坦,蔡谟等等一大堆朝臣纷纷劝阻,他们认为宫城尚有六军一万多精锐,而且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