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利益交换
小民通过徽帮章帮主发布消息:准备近期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到各帮会拜访,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为了出行便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小野决定便装和小民、猴子一起同行,这就是三方保障了。
惠子和珍儿为了他们出行,准备了很多必须用品。
“太多啦。”
“不多,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金条,以备急需。”
“女人真是麻烦。”
“不准歧视女人。”珍儿怒气冲冲的对着小民大叫。
“好好好,不歧视不歧视。”小民连忙讨饶。
“这还差不多。”珍儿得意的举起拳头,对着小民的脑袋挥舞着。
鼓楼分店的王掌柜提着一个竹篮进来,递给小民:“方老板,我嫂子又生了一个小子,这是礼物。”珍儿把篮子接了过来,掀开蓝布盖,“一、二、三…九个红鸡蛋。”
“生儿子就是单数。”王立横解释道。他又指指一封信对小民说道:“我哥说了,还是要你起名字。”
“呵呵,我成了起名字的先生了。”
“我哥就是信你。”
“好吧,一个养是赶,两个羊也是赶。”小民自言自语的嘀咕了几句就说道:“上次是兴,这次是武能定国,文能安邦。就叫武字。字号为哲翰。将来做个儒将。”惠子将名字写好,递给王立横。“好名字。”王立横王掌柜接过来,兴匆匆的离开了茶馆。
小民的出访,惊动了各方的力量,不知道小民意欲怎样合作?做什么?怎么做?利益如何分配?也都精心准备和组织了各方的优势资源等着小民的到来。
XSJ总部也向BLJ总部发出了这个消息,并告知:方老板手里可能会掌握大量的军民物资,尽可能与其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和合作。
小民和小野、猴子和迟掌柜一起在章帮主派来的联络员带领下,第一站就到了惠帮总帮所在地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的最南端,东南分别与浙江江西交界。“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正是黄山市的真实写照。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沏,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多少文人墨客对她产生了念慕之情,有的游客甚至“爱其山水清沏,遂久居。”
而徽帮以古为徽州今为黄山为总部所在地,是因为黄山介于万山丛中,“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寒,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轭”。山多地少,加之自魏晋以来中原战乱不迭,大量的人口涌入徽州,就出现了“地狭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状况,于是出现“非经营四方而绝无活路”。为了谋求生活,人们不得不翻山越岭,或顺新安江而下,去毗邻的经济相对发达的苏杭一带经商,至今黄山还流传一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久而久之,经商成为古徽州人的传统习俗。
徽商之所以能在众商帮中称雄,重要的还在于有高明的经营艺术。贾儒结合是徽商的重要特点,由此决定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为求商德,徽商以诚待人,“忠诚立质”,广得人缘。徽商以信接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为求商德,徽商注意商品质量,“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清婺源商朱文炽贸茶珠江,每当出售新茶过期后,再贸总要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善于把握市场行情,也是徽商经营致富的一个重经秘诀。徽商为保证自己经商不败,除有商德外,还必须工心计,多谋略。徽商还特别注意对外广交谊,结人缘,对内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以建立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徽商贾而好儒,“贾为厚利、儒为名高”。逐名高是为了大名声,而大名声,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无形资产。可以说,徽商为逐名高,往往是不惜血本的。
徽商的“贾而好儒”,“贾仕结合”,“官贾儒三位一体”。表面了在当今商界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经商者对市场、自然、社会诸因素,作出精明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同时要求经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具备这两点者,必然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由于徽商“贾而好儒”,许多经商者都受过较深的儒学教育,掌握了较多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经商活动中,注重职业道德和商业信誉,善于运用高明的经营艺术。徽商为生存和竞争考虑,贾仕结合,通过攀迎封建势力,以改善环境。徽商结交官宦以至天子,大盐商江春直接上接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