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抱憾而死)赵构担心自己皇位不保,这才假借秦桧之手除掉了岳飞,相比关羽的忠心与大义,岳飞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心知此去万不能成功还是被赶鸭子上架,引颈自刎般地中了圈套,这等悲壮事迹难道不足以称其为“武圣”么?他戎马一生,战功无数,从不邀功,熟练运用兵法却从未亲自撰著兵法,被尊敬为民族英雄,当然兀术也是民族英雄,不过他是女真人的民族英雄,这一点我依旧信奉金庸先生的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去批判哪一方,诋毁哪一个民族,也不渲染“唯汉独尊”,采用中庸两面的手法描写兀术代表的侵略者们,相对现在的泱泱华夏而言,汉人、西夏人、契丹人、吐蕃人、大理人等都是一家,民族亲和,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美好愿望而评判双方,绝无愤激地批判谁正谁邪。
岳飞含冤而死,视为相续至清朝之间都受尊敬的大英雄,不少皇帝为他修祠堂,盖庙宇,香火祭奠,效摹英烈。他从不居功自傲,因为没有妄自尊大,具备“兵圣”的才能,却没有半篇兵法流传后世,或许是当时秦桧禁严封闭的缘故,关于岳飞的著作或书籍都遭到灭顶之灾,化为乌有,后来赵熙宗继位第一件是就是为岳飞平反,岳飞的孙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是搜集一些仁义之士知悉岳飞身前的故事与著作整理出来《武穆遗书》,留下为数不多的经典诗词赋文,从他的才情与能力来看,文武双全,是当时无人能及的,之所以他会成为民族英雄,至关重要的就是他的精忠报国的意念不改,明知打败金人最后免不了被自己的主子所嫉妒落得一个身败名裂,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万人唏嘘,举世悲怆。而与他相比,韩世忠更冤了,同样功劳知著,同样大智大勇,就连功劳也足可与岳飞相提并论,也未沾沾自喜,撰写编著兵书,就连岳飞下狱,韩世忠冒死向皇帝求情,差点被秦桧嫉恨,引来杀身之祸,若不是韩世忠向赵构表明心迹,将自己的双手给他看,打动了赵构,说不定韩世忠也会遭到岳飞一样的下场,也可能是韩世忠没被自己杀,才没有岳飞一样的名望吧?自古奸臣害忠良,死者长已矣,或许这才成就了岳飞的名声。但他的冤情再次遭到清廷长达二百九十余年的禁锢,自然远不及一直倍受追捧的关羽了,“武圣”一名,只知有关羽,却决计不提岳飞,韩世忠,叹矣!哀矣!悲呼!
言归正传,本书许多故事依据真实历史而写,中间情节虽有增减,但也是为了此部小说情节需要所致,但请尊敬历史,还历史一个真正的清白,免再受世人戕害与冤辱,这才是当下所提倡的“中国梦想”,中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为何不以传统的文化入手,传统文化很多,比如文字,现代人大多数提笔忘字,“书到用时方恨少”,就连一些成语典故也忘得一干二净,随处听到的却是污言秽语。教育下一代人不应该从现在做起,而是自己做起。
小说的形式就是不局限于真实与虚构,可以用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人际关系,真实的感情等,原本这部小说是本人开山之作,故事情节也可以再详细些,再深动些,再将人物刻画的清晰真实些,但那样发展与描写下去,便要大加篇幅与章节了,不止多人曾建议本人将章节增加,字数运用精妙,每章三千到五千足矣,但本人毅力不够了,心劲也大不及以前了,碍于紧张的生活压力,也就没有时间去修改,以至于拖延了十一年之久才完成,实在惋惜哀叹,而投稿无门,又不想将这么好的故事就此湮灭掉,所以绘成文字将它呈现在大家面前。至于为何要说这部小说是本人开山之作,原因就是它筹划时间跨度较长,反而让《元上草》提前面世,原因是本人耐心不足,性情急躁,生怕两个故事混淆,所以草草地写了出来,只做了些简单的修改,还请见谅。当今社会都在强调人活于世就要怀揣梦想,大胆追逐尝试,我也坚信这一信念,而且不能在不远的将来回首往事而心存抱憾。
小说的主角多少与作者有相似的地方,甚至许多性格都反映了真实的自己,我也供认不讳,人无完人嘛,小说中的人可能要比现实的自己要完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既是虚构出的人物,多少也幻想能成为主角那样的英雄,或是快意恩仇,或是侠肝义胆,可惜本人不擅交际,不喜喧闹嘈杂的环境,甚至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存有臆想梦幻也属使然。既然不善言辞,那就用我个人独有的方式表达,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未能顾忌全面,还望不吝赐教,谢谢!
如有意见或是批评请各位读者大胆踊跃参与投稿,本人邮箱:222853030@qq.com,或是以书信的方式来往,我会虚心接受广大读者的宝贵意见,好的继续发扬,有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