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女尸块
汝南山下的洞口山区发现女尸块——刘勇带人斟察现场——女尸与失踪的三陪女晶晶的体征较吻合——张凯推断晶晶被杀是杀人灭口——指纹比对结果死者不是晶晶汝南山下的洞口山区,沟壑纵横,峻岭叠起,参天的树木莽莽苍苍。玉泉村便是在一片翠竹绿树掩映之下。本来宁静安祥的小山村,却因散落在泗溪河堤上一少女的尸骨,掀起了阵阵波澜。
刘勇、李玉晴、王虎等几名公安干警披着晨雾、踏着露珠、步履沉重地步入玉泉村。
一只孤雁在空中嘎嘎地叫唤,凄凉的声音从空中抖落下来,仿佛在倾诉着离群的孤凄。
刘勇跨上泗溪河南端河堤的现场,看见女尸周围站了许多人,刘同军和县局刑侦几名干警正在驱赶围观者。
见刘勇过来,刘同军走到他跟前说:“今天早上,是一位打渔的渔民发现这些尸块的。他赶忙跑去报告了村长,村长立刻打电话报告了我们。我们就赶来了,这些尸块凑在一起还算完整,凶手极其残忍。”
刘勇弯起身子仔细地观察着尸块,他盯着女尸两只光溜溜的脚丫说:“死者的鞋找到了吗?”
“还没有”刘同军说。
刘勇看到河堤上的杂草已横遭厄运,绿茵茵的杂草已被几十名围观者践踏入泥。
王虎在一旁顾意大声说:“看看这一大片的杂草踩成什么样子,真是吃干饭的,保护现场都不懂。”
“是呀,这个样子就是使用百万倍的高精度显微仪,也休想发观痕迹。”李玉晴也在一边帮腔道。
听到这些话,刘同军有些不自在,是他们县局首先赶到现场的,王虎和李玉晴明显是在发泄对他们的不满。可他装着没听见走开了。
这时,已在现场斟查了一会儿的法医老粱走到刘勇跟前说:“散落在河堤的斜坡上共有七块碎尸,完整的双手、三块人皮和附有阴毛的部分女性外生殖器,还有三束47公分长的毛发和沾有血迹、油渍的四张报纸和大小不等的碎白纸数十块。其中有一张是1月17日的《汝平日报》。第二版左下端空白处有用水笔写的世界足球比分记录。
“尸块的血型与报纸上的血型吻合吗?”刘勇问。
老梁说:“现场尸块与报纸上的血迹同为B型,尸块与地面接触处有泥沙附着,说明抛尸时肌肉组织未冻。从尸块新鲜程度推断,死者死亡时间不超过三天,分尸就在最近一两天。抛尸在2月3日天亮前,尸块组织损伤均系死后伤,手脚断面为锐器切割痕。这说明这里不是作案的首发现场。”
“死者是个女性,身高年龄可以推断出吗?”刘勇问道。
“被害人身高在1.60米左右,年龄18至25岁。未生育过,生前梳披肩发或马尾辫,不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凶手有充分的分尸时间和室外作案条件。并可能具有一定人体解剖知识。”老梁说。
刘勇说:“立即查找死者的其它身源,运用各种刑侦技术手段,争取在尸块包装物上有所突破。”
刘勇转身看了看泗溪河微微泛着波浪的水面,对一旁的王虎和李玉晴说:“快找些渔民来撒撒网,看能不能捕捞到死者的鞋。”
只一会儿,就有七、八位壮汉扛着渔网来到河边,随着一网一网下去,又一网一网上来,网网只见鱼儿跳,就是不见鞋子影。刘勇不禁自言自语,“难道这里真如老梁说的不是原始现场?”
一会儿,他扔掉了手里香烟,朝王虎、李玉晴挥了挥手,朝田埂走去。
王虎、李玉晴跟着刘勇开始在河堤周围钻刺弄、翻残渣、下水田,拨稻浪,荆棘挂破了他们的衣裤,芭茅划破了他们的肌肤,咸涩的热汗淹渍了伤口,又疼又痒,火辣辣的。可他们忍着痛苦,像猎人一样,全神贯注地寻觅着丝丝痕迹。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勇终于在一块稻田里找到了一双白色塑料高跟凉鞋,这双鞋的位置与堤上的间隔约170余米。田里稻穗齐整,水下没有泥脚坑。显然,这双鞋是从河堤上扔到这个位置的。
刘勇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他感到侦破之路就像这脚下的羊肠小道,时而纵横交错,让人迷失方向,时而山重水复,让人一筹莫展,时而柳暗花明,让人见到希望的曙光。
晚上,在外奔波了一天的刘勇将车开回市局大院时,看到张凯局长的办公室的窗口亮着灯,便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径直上楼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
“请进。”张凯在里面说道。
“张局长,你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