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基转弯处,适时过来两名仆人,手中托盘里是两杯盖碗热茶。
“还是张北的手艺?”刘健接过仆人奉上的筷子,随口问。
“回二爷,正是。”刘光答。
同治初年,皇宫里把大清初年睿亲王多尔衮的“四格六法”考察评价官员的方法,运用到宫里的人事安排、调动、任免上。宫里从太监宫女到太医御厨,每年年终都要考核一次,优胜劣汰。
去年末,宫里太监总管安德海督考了他平生最后一次年度考核。
御膳房的盐山籍的御厨张北,就是在这次考核中,因向尚膳正贿赂的银两不足,被无情放遂出宫。
张北回乡,被刘府招用。刘庭方老爷吃不惯张北的京味菜,于是张北便被安排到刘老爷总也不来的琼花山庄。
“你们下去吧。”刘健见林大翠立在凳后,连筷子都不敢踫,便让一边候立的刘光等人退下。
“是。二爷。”众人打干告退。
“大翠,坐下,吃。”刘健夹口豆芽,拿起个馒头。
“二爷,我哪敢跟您同桌进食?”林大翠吞咽着口水。
“我说了,我们不是主厮。更何况你现在已是正民了。”刘健看着林大翠,命令道:“坐下,吃饭。”
“好,二爷。”林大翠扭捏的坐下,轻端粥碗。
“大翠,跟着我做。”刘健教起林大翠吃饭。
苏造菜是荤菜,因为微微有些泛凉,菜汤表面有些凝固。刘健微皱了一下眉,夹了一筷子,放到掰开的馒头中。
少焉,林大翠学着刘建的样子,掰开馍,蘸点儿苏造肉的卤汤,筷子夹几块肉,塞进馒头,大口啃吃起来。
“二爷,这是什么菜?里面的肉怎么这么好吃。”林大翠很快干掉两个夹肉的馒头,一碗米粥也快见碗底,“在刘家,一年到头,我也吃不上两片肉。”
“这菜叫苏造肉。是乾隆年间,御厨张东官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香料,为皇上烹制出一道肉菜。因为张东官是苏州人,所以这菜叫苏造菜。”刘健只吃了一个馒头,把碟里剩的馒头和那碟苏造肉推给林大翠,说,“当然,我们吃不起五花肉,这里面是猪肺、猪肠、猪肝还有油炸豆泡,替代的五花肉。”
“比花肉好吃。”大翠把粥干完,一粒米未留。
“这个你也吃了,不够再让他们上。”刘健端起茶,漱了漱口。
“二爷,够了、够了。”林大翠掰了一小块馒头,擦拭着自己那盘苏造肉的盘子。
“我老了,吃不多咯。”刘健喝着热茶。
“二爷,那我吃了?”林大翠看着刘健那盘未动几筷子的苏造肉。
“吃吧。还有这个绿豆糕。”刘健笑笑,“我老了,吃不得甜食。”
未几,桌上碟空盘净。唯二小碟大蒜,所剩颇多。
“二爷,蒜我收着,行不?”林大翠看着几瓣剥得干干净净的大蒜。
“行。”刘健笑笑。
林大翠拿出一方帕子铺在石桌上,将蒜从碟中捏出,放到帕上,兜起帕角,包裹好,塞入怀中。
“二爷,他们有两个人醒了,好像吵着要吃的。”刘光跑了过来,打干问安。
“我去看看。你们把饭好,送上去。”刘健起身,“大翠姑娘,你先在此小坐片刻。”
“是。二爷。”大翠起身行礼。
刘健迈步拾级而上,耳听得参禅阁里两个人在低声说话,便示意立在阁门口的二名守卫护院不要声张,驻足聆听起来。
刘健练过奇功,耳力、目力异于常人。极其微弱的声音,在刘健运气倾听来,亦如雷鸣;疏星夜晚,刘健也能视同白昼。
打干的护院不知道刘健的异能,此刻躬身曲膝,一时僵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绠子,你听叔说。”参禅阁二楼一房间,老李头的声音传到刘健耳中。
“我不听!我就要去找我叔。”绠子的声音。
“别人你不信,徐趟主,你还不信吗?绠子,我们不会害你。”老李头说。
“我脑袋可值十万两。”绠子说,“以前跟叔在军中,没人敢打这主意;现在队伍散了,你们谁不想抓我去领赏?”
“呵呵。我就不想。”老李头说,“我都土埋半截了,要那些钱做什么?”
“我和亮哥昨晚抬着戊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