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字昭伯。
曹真长子,母为夏侯氏。
生不详,疑为公元205年,逝公元249年。
叡即位,任散骑侍郎。
后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再转任武卫将军。
公元231年,曹真逝,子曹爽承袭邵陵侯。
公元239年,叡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并将太子曹芳托付。
叡死,芳继位,加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共执朝政。
时芳不过九岁。
爽受父辈荫福,养尊处优,文武不成,酒囊饭袋。
德不配位,不治行俭。
爽与丁谧、何晏、邓飏为伍。
三人皆是阿谀奉承之辈。
这日谧与爽饮酒时曰:“大将军命不久矣。”
爽不悦斥曰:“怎可口无遮拦?”
谧曰:“将军当以祖先之事,引以为鉴。”
爽曰:“何故焉?”
谧曰:“将军可知夏侯惇、曹仁、曹休之事?”
爽曰:“生死病死,有何怪哉?”
谧曰:“朝中老臣七八十,尚且健在,唯位及大将军却只四五十身故?”
爽皱眉。
谧曰:“其一为陛下忌惮,其二朝中奸佞进谗加害。”
爽曰:“天子年少,不致如此。”
谧曰:“陛下成年,大将军还有命乎?”
爽大惊,问曰:“如之奈何?”
谧曰:“除去心头之患,安置心腹,方可高枕无忧。”
爽曰:“何人是我心头之患?”
谧曰:“司马仲达、郭太后也。”
爽曰:“可有上策?”
谧曰:“如此这般……”
爽纳谧计谋,先尊司马懿为太傅,再迁蒋济为太尉,明升暗降,夺取司马懿兵权。
不久又令二弟曹羲为中领军,掌禁军,任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督诸将。
又迁心腹丁谧、何晏、邓飏为尚书。
爽控制内外权柄,实现专政。
不久,有传闻曰:“曹爽无德无能,德不配位,庸废专政,此亡国之兆也。”
曹爽闻传言,招人来问。
邓飏曰:“大将军尚无军功,遂招致流言蜚语。若大将军能亲征蜀汉,立下大功,谣言不攻自破。。”
曹爽纳计,于朝堂论议征讨蜀汉,百官皆劝,曹爽力排众议,孤意亲征。
曹爽领二十万兵马征讨蜀汉,军至半路,粮草不济。
费祎又令上将据险而守,曹爽进退两难,无功而返。
公元247年,曹爽又纳何宴之言,迁郭太后至永宁宫。
遂曹爽专政更加肆无忌惮,曹爽为树立名声,屡改制度,使百官生怨。
司马懿被闲置于府上,曹爽听闻朝中文武常去司马府,担忧司马懿图谋不轨,于是派李胜去司马府一探虚实。
司马懿见李胜前来,扮作中风。
李胜回曹爽,曹爽疑心尽去。
公元249年, 曹爽与曹芳往高陵拜祖,司马懿突然发难。
司马懿闯宫面见太后,历数曹爽罪恶,逼迫郭太后下诏曹芳,罢废曹爽。
郭太后对曹爽早有不满,遂纳司马懿之言。
郭太后连下两旨,一旨曰:复司马懿为太傅,临掌朝中内外政事,城中禁军皆听司马懿调遣,违令者格杀勿论。
二旨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今令司马懿捕捉入罪。
司马懿着受诏旨,先接管禁军,再关城门。
曹爽接到弹劾,手足无措,幸好心腹献上一计。
曹爽先令士兵伐木以作鹿角拒敌,喻夏侯渊(冤),后征发数千人自守。
司马懿故意放出桓范、鲁芝,以便一网打尽。
二人去见曹爽。
曹爽问曰:“今城中是何情况?”
曹芝曰:“被司马懿接管。”
曹爽叹曰:“如何是好?”
鲁芝曰:“起兵讨伐。”
曹爽叹曰:“容我思索几日。”
次日,司马懿派许允、陈泰、尹大目,出城游说曹爽。
许允曰:“大将军若起兵造反,必是亡国之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