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
父司马懿,母张春华,司马师之弟。
生公元211年,逝公元265年,享年五十五。
司马懿在世之时,常教导子几人,为臣恪守本分,尽忠职守。
遂司马懿几子皆有过人之处。
公元238年,昭被封为新城乡侯。
公元240年,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
后转为散骑常侍。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以昭为征蜀将军,时蜀将王林偷袭司马昭军营,昭按兵不动,使王林退走。
公元249年,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昭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
昭问懿曰:“以父亲今之名望,何故不称公称王?”
懿曰:“操称公称王,不过三载而亡,丕称帝不过五六载而亡。今受帝尊宠,位极人臣,何苦自寻死路。”
昭叹曰:“最是无情帝王家。”
蜀将姜维侵拢右,司马懿遣征西将军郭准至长安出发抗拒蜀军,晋位安西将军,持节,屯兵关中,调度诸军。
郭准攻打句安,时久不胜,司马昭进军据长城,南向骆谷设疑兵,姜维惊惧,退保南郑,句安军队断绝后援,率众投降。 司马昭转为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
公元251年,大军讨伐王凌,司马昭都督淮北诸军事,率军会师于项。
公元252年,司马师下令攻吴,昭为都督,昭这一路大败,削爵。
公元253年,姜维又起兵侵陇右,司马昭领兵退敌。
公元260年,曹髦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辞受。
同年,曹髦发动政变,诛杀司马昭,事泄,反被太子舍人成济所杀。
昭闻讯大惊曰:“天下人如何看我?”
遂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昭虽无帝之实,却有皇帝权柄,架空曹奂,独揽大权。
曹氏、夏侯氏子孙渐以凋零,遂才使曹魏失去支撑,昭有战功,威望极高,司马家门生遍布朝野,皆以司马昭为首是瞻,打击异已。
朝中重臣,皆劝昭篡位称帝。
昭曰:“还有蜀、吴,哪敢称帝。”
实则昭一直铭记其父之言,不敢逾越。
昭又曰:“吾父教诲,不曾敢忘。”
重臣曰:“不如伐蜀灭吴,以兴周事,分封诸王,以继万载。”
昭曰:“此法可行。”
公元264年,遣钟会、邓艾灭蜀。
蜀灭,昭受丞相,封晋王,加九锡。
不久,昭使人宴请蜀主刘禅与蜀将,故令美人作蜀伎,蜀将皆泣。
唯禅不泣,昭问曰:“何故焉?”
蜀将皆答:“思蜀也。”
昭又问禅,“汝思蜀否?”
禅曰:“此中乐,不思蜀。”
昭哈哈大笑。
不日,昭众心腹又劝昭篡位自立,昭叹曰:“今位极人臣,荣光至极,哪敢行此谋逆之事。”
心腹曰:“魏帝篡汉自立,司马公何不效仿,此时不代魏,更侍何时?”
昭心曰:“丕称帝五载而亡,我还想多活几年。”
昭曰:“孤心意以决,无需再劝。”
昭心腹又去教唆司马昭之子司马炎。
昭心腹与炎曰:“汝父已老,思前顾后。今称晋王,若不代魏,必引祸子孙。公子可替父代魏称帝,以继千秋,以无外忧,天下归心,趁此良机,正好为之。”
炎曰:“那好,吾父一死,尔等便扶我称帝。”
司马昭心腹皆俯首跪拜,以示效忠。
不久,炎与昭饮酒,司马孚作陪。
司马炎倒酒,昭饮后,少顷气绝身亡,终年五十五。
昭死,司马炎继,篡魏称帝,改国号为晋。
终挡不住大势所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