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举。
鲁国人,名士,文学家,为孔子二十世孙。
生公元153年,逝公元208年,享年五十六。
孔融屋门前,种梨树。
四岁时,其父摘梨食用,融捡最小食用。
其父问曰:“何故耶?”
融答曰:“吾年幼,遂食小梨,大梨让兄长。”
又有人疑曰:论人性,孔融惧怕兄长暗地拳脚相加,遂如此行事。比喻孔融从小就懂得生存之道。
融十三,父孔宙去世,融悲伤过度,泣哭不止,叫人掺扶,才能起身,致此孝名远扬。
融十六,其兄孔褒好友张俭受宦官迫害,逃往孔家。褒不在,融尽地主之谊热情招待。
事泄,融、褒皆被治狱。
融曰:“我收留张俭,乃我之罪也。”
褒曰:“俭来找我,融不知他有罪,好心收留,不知无罪?此乃我之过,甘愿受刑。”
县令举朝廷,定孔褒之罪,赦免孔融之罪。
遂不知者无罪。
当时帝施行党锢,每欲杀人,谏官便曰:“陛下可知褒、融之事?”
喻曰:包容之意。
孔融立冠 ,受司徒杨赐征召,成为司徒掾属。
何进得知孔融大名,征辟为大将军掾属,又举其为高第,迁任侍御史。
孔融因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托病归家。
不久,孔融又被征为司空掾属,授为北中军候。
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正逢权臣董卓总揽朝政,废少帝刘辩。
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
卓欲杀孔融,众人劝止,卓只好迁孔融为议郎。
卓向王允问计。
王允回曰:“融乃名士,又是孔圣世孙,外调北海,可安孔融。”
卓纳计,迁孔融为北海相。
刘备与简雍饮酒时,常常论议天下英雄,袁绍占冀州,曹操占兖州,使备心生嫉妒。
这日,备又与雍曰:“非汉室宗亲不可为州牧,如绍、操之流莫非有逆谋之心耶?”
雍曰:“只是主公名声不显,若使朝廷知晓主公有治世之才,州牧之位,便可水到渠成。”
备曰:“可有良策?”
雍曰:“施恩惠于名士,天下皆知,传入朝廷,必然使天子记挂,何愁霸业不成。”
备曰:“哪有这等机遇?”
雍曰:“倒有一人,名曰孔北海。”
备曰:“如何使计?”
雍曰:“许二千石粮草黄巾渠帅管亥,叫他去围北海,再与田楷暗通曲目,到时孔融派人来向主公求援,何愁大事不济。”
备曰:“此计妙哉。”
备纳计,依计行。
不久,管亥领贼兵围攻北海,孔融令太史慈去向田楷请援,楷向太史慈举荐刘备,太史慈又去平原请刘备前往北海相助。
备领二千兵马去解北海之围 ,管亥见刘备领兵前来,挑战数回,假作不敌,佯败而走。
备解北海之围后便与孔融以兄弟相称。
融每与人书信皆要夸赞刘备一番。
公元196年,袁谭攻打北海,融谈笑风生,丝毫不惧。
入夜出逃,追兵杀来,融舍下妻儿奔命,妻儿被袁谭所掳,此后孔融性情大变。
变得口出狂言,吹毛求庇。
又有疑曰:此乃袁绍之谋,以孔融妻儿为质,迫使孔融前往许都,去做袁绍内应,教唆百官。
不久,孔融受朝廷征召,拜为将作大匠,后升任少府。
融喜与人斤斤计较,每与人争辩,必然是不赢不休。
公元204年,操破邺城,将甄氏许给曹丕为妻,孔融信曰:“武王伐纣,遂将妲己赏给周公。”
操闻耳,不明其意,招孔融问曰:“典故出自何处?”
融曰:“以古断今,想当然耶。”
操愤忿不以。
公元207年,操北讨乌桓,融又讥笑曹操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萧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牛羊,可一并讨伐。”
操心中冷笑曰:“待我灭了乌桓,再来收复。”
后曹冲死,操便对人曰:“必是孔融心中恨我,趁我不在,教唆周不疑害我冲儿性命。”
谣言传出,孔融知大祸临头,遂与友人曰:“操记恨寻仇,我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