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群相,丑陋不堪!
我大周怎么都是这般臣子。
楚欣无比感慨。
“太子登基,祖制如此。”
“御驾亲征一事,有待商榷。”
众人看去。
说话的正是永乐侯陶如智。
“永乐侯此话怎讲?”
终于有个说人话的了,楚欣自然要给他讲话的机会。
“先皇龙体有恙至今已有两个多月,虽有太子监国,受法度所限,诸多国事多有耽搁。”
“故,臣以为征燕之事须再议。”
陶如智说道。
“永乐侯所言甚妙。”
楚欣赞道。
“可这吴王被困隆城,乃是十万火急之事,万万延误不得啊!”
御史庞子楷急道。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营救吴王,未必一定要兵戈相见。”
楚欣笑着说道。
“孙子,何人?”
“不曾听说。”
听起来颇为在理,只是大家都不识得孙子是谁。
“本宫以为,须荐一位德高望重之臣,出使北燕,洞之以情,晓之以理,便可确保吴王脱离险境。”
楚欣看向众人。
“德高望重之臣,何人可往?”
“仅凭口舌之快,便可退燕贼之兵,闻无未闻。”
众臣交头结耳。
弱国无外交。
如今,周攻燕,被困隆城,理在燕,不在周。
何等本领的使臣能胜此大任?
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大家纷纷摇头。
丞相杨雄偷瞥高堂之上。
心里有些忐忑。
群臣软硬兼施连番循循善诱之下,楚欣竟能如此坦然自若。
远非八皇子可比。
难道他真有帝王之质?
“依太子所言,没有三五座城池,燕贼恐怕不肯罢兵。”
户部尚书陈宣奏道。
“三五座城池?燕贼向来贪婪,恐怕北疆数州之地,都未必满足燕贼的胃口!”
御史庞子楷忿然道。
朝堂之上又是一阵叽叽喳喳。
“只要使臣合适,不需一草一木,便可保吴王无恙。”
楚欣起身说道。
言语间成竹在胸。
朝堂立刻落针可闻。
纷纷看向高堂之上。
似有景仰之态。
“不知何人出使为宜?”
陈宣所问皆是群臣关心的问题。
此刻大家好奇,这位年轻太子究竟有何良策,可不战而退敌之兵。
好奇害死猫。
这正是楚欣想要看到的局面。
“若论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者,何人能出丞相之右?”
楚欣看向杨雄。
杨雄低头,瞳孔放大。
这小子是个太极高手,又把球踢到老夫这里了。
盛赞自己一言九鼎。
庙堂之高,除了天子,谁人敢受一言九鼎之誉。
这是个圈套。
此子不可留!
杨雄突然想到,那日宫女下毒,楚欣似无大碍。
难道他已经洞察所有?
细思极恐。
“太子过誉了,所谓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实在折煞老夫了。”
说罢,杨雄弯腰谦恭。
“只是,不知太子有何良策?”
丞相抬头看着楚欣。
“和,亲!”
楚欣一字一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