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们让安稳繁荣了十年的北境,又再重燃战火,害得他们这些黎民百姓被迫抛家弃业,流离失所,前途一片渺茫!
此时的北境百姓,深刻的体会到了,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这句话的意思。
也正因如此,北境百姓们越发地怀念起了神武将军楚天阙,镇守北疆城的那段时光。
对于朝廷和皇帝也就更加的痛恨得咬牙切齿。
此时的百姓们的想法是最为朴实的,谁才是真正保护他们一方安宁安居乐业,谁才是将百姓视为草芥,让国家面临败亡,让他们流离失所的,百姓们一清二楚。
他们才不管皇帝老儿会不会听到他们的咒骂,现在他们家园都没了,连生命也没有了保障,哪里还会去管这些,只管将心中的不快发泄了再说。
一行人急行军赶赴北疆城,对于逃难百姓们的话语,也是各有不同的想法。
像卓不凡段星野这些江湖义士,此时越发敬佩楚大将军了,他们虽也是北境居民,但却深居北境中部,距离北疆城还有些距离,而且大多都是身怀绝技的江湖游侠。
本身就是居无定所惯了的,很难体会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伤。
现在亲眼看到并且感受到了百姓们的惶恐不安,以及对楚大将军能回到北疆继续守护他们的殷切期盼之后,更为深刻的体会到大将军对北境的重要性。
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追随楚大将军,誓死保护大将军周全的决心。
苏北自己也同样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当年他父亲慷慨赴死前对他所说的那些话。
如果抛开自己家破人亡的事实不谈,他的父亲当年慷慨就义,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确实值得让人钦佩和感动,当然,若是被舍弃的不是他的家的话。
可道理毕竟只是道理,但是家破人亡,亲眼目睹母亲惨死的切肤之痛,对苏北来说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消除的。
所以在理性上,虽然他现在已经理解并且不再怪罪楚天阙了。
但是在感性上,他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将他当作自己的偶像继续崇拜,也不可能再对楚天阙心存好感。
最后是楚天阙,他此刻最想的就是赶紧奔赴到北疆城。
虽然他的十万楚家军已经没有了,但是至少他还可以凭借自己在北境多年打下的威望,带领北疆的守军震慑一下北幽的蛮兵。
如果可以在守住北疆城的基础上,再打上几场局部的小胜仗,那这北疆城也就守住了。
不过他并没有停下来安抚逃难的百姓,劝他们不要逃。
楚天阙知道以自己在北境的威望,如果他肯出面呼吁,这些百姓大概率会留下来。
只不过楚天阙却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次他没有把握守住北疆。
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他的心里也很清楚,皇上为什么把他贬谪为千夫长,并发配回北疆。
也早已经想到了如今的北疆守军会是怎么样的状况。
如果北疆守军的军官能够看在他是楚天阙,而又慑于北幽大军的压力,肯听从他的意见去守城还好。
可是万一对方执迷不悟,坚持执行朝中那些佞臣的命令,刻意针对自己等人,那么就算他楚天阙有通天之能,也是有力无处使了。
因此,楚天阙也不敢将百姓们留下,否则一旦北疆城破,那留下来的百姓就要遭殃了。
一行人虽心思各异,却都在抓紧时间赶赴前线。
领头的正是心急如焚,策马狂奔的楚天阙,以及萧飞羽等五名亲卫。
后面紧跟着狄云奇、赵千山等,十名骑兵校尉。
然后就是卓不凡段星野这些江湖义士,和策马跟在他们后面共骑一乘的苏北和苏战。
剩下还有三十名没有骑马的步兵,则是押着两辆镖车,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然而还没等众人赶到北疆城,就看到了大批从北疆城方向如潮般逃过来的平民。
这些仓惶逃命的百姓一边逃命,还一边连连高呼:“北疆城快要守不住了,快跑哇!北疆城快要守不住了,快跑哇!”
此时他们所在,正是距离北疆城不到百里的,一处名为洛仙镇的村镇。
洛仙镇的百姓此时也正大包小包的,背着粮食和各种家当,准备逃入村镇旁边的洛珈山脉避难。
一听说北疆城快要守不住了,便加快脚步,往洛珈山脉方向发足狂奔。
那些从北疆城逃出来的百姓见状,也跟着这些镇民逃向洛珈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