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此同时太子朱标的书信也传到朱柏这里。
朱柏见状无奈摇头,自己这个大哥哪方面都好就是耳根子软,还有就是太过仁慈,他这样的性格掌管国家不是什么好事。
至于朱标的书信朱柏并没有理会,但同时朱柏知道,让天下读书人这样一直闹下去也不是事,传言会越来越大,到时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而要解决这群读书人用强硬的手段不是上策,最好的办法还是压制他们的舆论,从人心开始改变。
沉思片刻朱柏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孔家家主。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孔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孔子当年名满天下,而当今读书人也奉孔子为圣人。
当时影响最深的两大儒学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墨子。
但墨子后代在明代已经有些落寞,名声最大的还是孔家。
只要搞定孔家之人站在他这边,那就会影响天下学子。
只是孔家之人也不好搞定,因为孔家之人对于和朝廷来往很有抵触。
当年老朱夺得天下以后,邀请当时的孔家家主孔克坚前往应天府商议儒家大事。
可孔克坚假装称病不去,让自己的儿子孔希学前往。
老朱得知以后很是气愤,那孔克坚就是瞧不上老朱,认为他不识字,而且是用蛮力获得天下,并不能得到天下人心。
当时老朱虽然气愤但并没有怪罪孔克坚,还以礼相待孔希学,并且与孔希学探讨儒家学术。
而让孔希学惊诧的是,都说老朱没文化大字不识几个,可说出的话很有道理。
再加上老朱极为聪明,没用几年时间学问直线上升,堪比一些大儒,这更让孔希学佩服。
孔希学当下写信给自己父亲孔克坚,说老朱已经知道他假装称病,但并没有怪罪他孔家,还优待孔家。
并且有意封孔家后人为官,还封他孔希学为袭封衍圣公。
孔克坚闻言有些害怕,但还是感激老朱没有怪罪他孔家,于是急忙前往应天府。
而老朱也并没有怪罪孔家,嘘寒问暖一番又让孔克坚回去养病,并且赏赐很多钱粮。
可见孔家在当今社会地位,就算老朱当时也是隐忍孔家,即便孔克坚假装称病老朱都没怪罪。
而朱柏也知道搞定孔家不容易,因为孔家也不一定敢和天下学子作对,毕竟这是得罪人的事,弄不好他孔家的名声都将毁于一旦。
但朱柏还是决定试试,不试试怎么知道。
决定以后朱柏让人前往曲阜下名帖,他要亲自拜见孔家家主孔希学。
而朱柏要拜见孔家家主的消息也被传播出去,不少大儒纷纷拜访孔家家主,大概意思就是让孔家家主劝劝朱柏,同时用圣人之言训斥朱柏,让朱柏拆除荆州学府。
孔家一时间亚历山大,拜访的大儒也是络绎不绝。
而孔家家主孔希学更是头疼,这得罪哪个都不行,一个是皇上儿子一个是天下学子,不论站在哪边都必然对他孔家不利。
还有一点就是孔希学也不赞同朱柏的做法,自古以来男女有别,现在荆州学府把男男女女都聚集在一起,时间一长必然败坏伦理纲常。
再说这时的大多女子都不读书,想让这群读书人一时间改变想法不容易。
更重要一点就是这时的女子地位很低,如果女子都有学问比男人强,这也绝对不是那些男子能接受的。
在古代伦理纲常是一条红线,任何人都别想打破的红线。
杀猪的都比秀才强,这就是一条有违伦理的红线,也是在挑战当下的阶级地位。
不是圣人之言不好,而是人们只愿意学习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而朱柏成立的荆州学府就是在打破这个规则,也是在挑战所有读书人的利益,还有男人们那些自私的想法。
可见朱柏的压力多大,不论他功绩如何,只要碰触这条红线就会被群起攻之。
纵观历史那些提出改革的人即便成功了,但哪个不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落得很惨的下场。
而改革的根本就是让更多人受益,但同时也触碰了一些人的利益。
朱柏的荆州学府虽然不是改革,但同时也触碰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而且是在当今社会绝对不能被认可的利益。
即便像孔希学这样的儒家传承之人,也见不得女子不学女工和女德,整日与一群男人混在一起,这绝对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