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进度,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就能把木头围墙给弄好了,砍树什么的就更快了,主要是修路慢,有的地方必须还要用雷管炸开。
专门的几个人起鱼塘的鱼,按照小队长汇总过来的数字过秤,然后一箩筐一箩筐的鱼被起了上来,快要天黑的时候,村民们也都拎着鱼回家了,有的鱼比较大,有的鱼小,直接记账,多不用退,少了明天继续来。
本来村里弄养殖场,村民们的反对意见都很大,村里的粮食,人都不够吃,还喂鸡喂鸭,多浪费,一年下来,每家每户也分不到多少钱。
但是,第一天集体上工修建养殖场,竟然就有鱼拿,他们哪里还会反对。
村民们普遍没有什么文化,因为前些年批斗地主发生的惨事,村民们也都冷静了,除非涉及到口粮,否则,村里想干啥就干啥,让他们参与,他们就出来围观一下。
赵老三忙了一天,感觉自己的胳膊都不听使唤了,拎鱼的手不停的抖,一个踉跄竟然摔倒在地,吃了一嘴的泥,正要艰难的爬起来,突然看到半截枯草。
他也感觉不到疼了,第一时间没有把摔在地上的鱼拎起来,而是如获至宝的捡起那半截枯草。
赵老三也是农村长大的,哪里会不知道这是什么。
“麦子的根秆。”
赵老三咽了咽喉咙,他知道山里有野猪什么的,村里人根本没有在山里开荒种地,那远离麦田的麦子根秆从哪来的?
四下里看了看,果然,溪水的旁边又看到了。
他扔掉了根秆,拎起鱼,拖着劳累的身体,快速的离开。
他拎着鱼没有回家,直接去了镇上,然后找了关系,连夜坐车去了县里。
赵老三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离开后没多久,另外一个人也鬼鬼祟祟的出了门,向着镇上激动的跑去。
赵父回来的时候拎着一条鱼,鱼不大,有两斤半这样子,赵瑞志照顾他给他算两斤,让他明天干一天抵账,不然一大家子就吃一斤的鱼,也太小了,煮了鱼汤恐怕只够赵母一个人喝的。
家里的井要等几天才能用,好像是有什么习俗,赵花花拎着鱼去了村里的井边。
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条鱼,就连一起干活的旧地主家也是,不过他家出了九个人,只领了一条,大队长挑了一条最大的,足足有二十斤,周家祖孙俩也有一条,不过这两家没有去井边处理。
去井边处理的多数是喜欢热闹的,东家长西家短的,好不热闹。话题最多的就是大队长要当甩手掌柜了,专心去养鸡了,据说公社那边要在秋收前来工作组组织选举的事情。
这类事情,赵花花根本就不关心,也不在意。
许家媳妇也端着木盆来了。
“花花,你娘还在家坐月子呢?”
赵花花笑了笑,“嗯啊。”
“听说前两天多多和平安都发热了,现在好了没?”
多多和平安前天晚上同时着了凉,夜半高烧不退,吃了村医拿的药,也不顶用,赵文文给他俩喂了点灵泉水,才退烧了,养了两天了,现在又能手舞足蹈的抓空气玩了。
“已经好了。”赵花花简单的回应着。
许家媳妇笑了笑,她知道赵花花的性子本就不爱说话,倒是赵文文能说会道的。
赵家一家六口经常喝灵泉水,身上有很细微的特殊味道,喝过灵泉水的人才能闻得到,所以多多在家的时候和钱家媳妇很亲,赵文文一家在一旁了,多多也张手要抱抱。
在外人的眼中,被才出生的小孩子喜欢是一件好事,许家媳妇有一个儿子年岁与赵文文相仿,在钱家和赵家结亲后,他家也起了心思,经常带那小孩去去钱家或者赵家。
本来钱家媳妇挺不待见多多的,但到底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多多也不跟别的才出生小孩那样闹腾,软软糯糯的一小团,只看着,就能让心肠硬的跟石头一样的人也软成面条。时间一长,钱家媳妇也疼的跟命一样。
赵花花处理好了鱼刚要走,又停住,扭头和许家媳妇打了一个招呼,其余的人都没有理会,施施然的回了家。
浑然不理会村里的一些人嚼舌根子。
赵家自从搬家之后,在赵母有意遮掩下,鸡鸭鹅鱼换着吃,一家人都吃胖了不少,鱼塘里面的鱼都快泛滥了,吃也吃不完,赵文文逮着空去了县里,跟苹果脸姑娘交易了一些,剩下的送了一些去那个不伦不类的气象站。
又做了一些鱼罐头,才让鱼塘的鱼堪堪的空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