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空泛起了鱼肚白。
吃过早饭后,父女三人便各自背着竹篓踏上去镇上的路。
“爹,咱们歇会儿吧”。
才走了半个时辰,采荷就有点受不住了,这古代的鞋底子太薄了,再加上路上不时有小石子,咯得她脚底板子疼。
“再坚持会,等过了这段山路我们再歇”。
纵是徐平再不忍心也只得拒绝了她们,以前她们跟着去的时候就总是走走停停,一路上歇个没完。
采荷给采莲递了个眼色,平日里爹爹最听姐姐的话,只要姐姐说话就没有不答应的。
采莲也有点累了,正要开口,就听见身后一声妇人的呼喊。
“徐大夫,莲花”。
三人循声转身望去,不远处一辆驴车缓缓赶来,正好在他们身边停下。
坐在前面赶车的是三川村里的何福年,他媳妇刘氏在后面坐着。
“福年,福年媳妇”,徐平回应。
“叔,婶”,采莲笑着喊了一声,采荷虽不认识但也跟着笑着回应。
“徐大夫,莲花,卖药去啊,这是你家小女儿荷花吧,早就听说徐大夫家有两个双胞胎女儿,只是没见过这荷花,正好我们也要去镇上,坐上来一起走吧”,说话何福年媳妇刘氏。
“这不行,我们还有这么多东西,不好搭你们的车”,徐平拒绝。
“徐大夫,这你就见外了,早些年这家里光景不好,你给我家老爷子治病吃药都没要钱,快别客气了”,何福年说着便下车拉着徐平往车上拽。
刘氏见状也忙下车,把两姐妹也拉上了车。
一路上两姐妹和刘氏有说有笑,很快就来到了青河镇。
父女三人和何福年夫妇告谢分别后,径直朝孙家药铺走去。
此时正是镇上三天一次的逢集,他们越往里走,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叫卖声和嘈杂声越来越热闹。
徐平时常去孙家药铺,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不一会儿就看见了孙家药铺的招牌。
这会药铺才开门不久,进出药铺的人便络绎不绝。
看来这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这医药行业就是吃香。
“姐姐,要是你学会了中医,再加上以前学的,我们想挣钱还不简单”,采荷拉着采莲,在一旁低声耳语。
采莲正有此意,当即点头同意,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中医学会。
“莲花,荷花,快跟上”,徐平在伙计的带领下进了药铺的后院,看两个女儿落在身后,忍不住催促。
“哎”了一声,她们便快步跟了上去。
这后院可比不上前面热闹,只有三个人在他们前面排队,想必是跟她们父亲一样是个乡野郎中,也来此处卖草药换钱。
这古代医生可是家传的本事,自是不传外人,因此这乡野郎中更是稀少。
“干艾草八文一两,乃东十文,苦参二十文”。
验收药材的伙计仔细查看了一番后,便报出了价格上称。
徐平在一旁盯着,接过伙计递过来的二钱银子,道谢了一番后,便把几个竹篓摞在一起自己背着,带着两个女儿出了药铺后院。
“走,我们去街上看着,顺便买点吃的给你娘补补身子”,出了药铺,徐平顿觉浑身轻松,两只手各拉着她们两个进了集市。
按说她们家父亲行医卖药怎么也不至于那么穷,只是她们母亲的娘家哥哥是个赌鬼,每每输钱外祖母都会上门哭天喊地的要钱。
再加上嫁进徐家后,陈氏只生了三个女儿,这更让奶奶不满,愣是要让父亲休妻再娶。
父亲自是不愿,这样闹了一出后,母亲便跟娘家那边断了联系。
谁知奶奶去世后,她们外祖母竟又找上门要钱,不然就要长住她们家里。
父母也没得法子,只能答应每月给她二钱银子才作罢。
就这样,她们家才越过越穷。
走到一家香椒铺子面前,徐平带着两个女儿进去了。
“掌柜的,称一斗盐”,说罢徐平便递过去一钱银子。
掌柜的接过钱便让伙计去称盐,自己则在一旁记账找钱。
趁着这个功夫,采荷四处环视了一眼,才知道这是一家卖调料品的。
这里除了常见的油盐糖酷等调料之外,竟然还有辣椒,只是瞅了一圈也没看见花椒。
她指着干辣椒,向掌柜的问道:“这个多少钱?”
“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