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赵国郡郡守一职,可有举荐?”
在场众人鸦雀无声。
这明眼人就知道,赵国郡现在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
在很多人眼中,这根本不是秦歌和武元爽的博弈,而是武媚娘和杨国忠的博弈。
这一场斗争,杨国忠也不知道脑子是灵光了还是怎么,竟然赢了!
看得出来,这不是武媚娘故意的,而是她真的输了。
这个时候卷进去,容易成炮灰。
再说了,只是一个郡守而已,杨国忠好不容易赢一把,当有这个甜枣。
“臣有个建议。”杨国忠这个时候站了出来。
“杨司空请讲。”秦文魁深深的看了杨国忠一眼。
秦歌这次能成事,他不知道杨国忠在里面起了多大的作用。
“此次王爷赈灾有功,并及时发现武元爽的阴谋,且快刀乱麻,稳住了邯郸。”杨国忠淡然道:“这赵国郡郡守,不若由王爷举荐如何?”
“嗯……”秦文魁思索了起来。
这场斗争杨国忠赢了,可这个时候给他这个甜头的话……
之后那秦歌岂不是更不可控了?
荀彧在下面听着杨国忠的话,忽然觉得有些不对劲。
他本能的觉得,杨国忠和秦歌产生了嫌隙。
要是和以前一样的话,这人杨国忠直接举荐就好,用得着让赵王举荐吗?
现在赵王本身羽翼未丰,正是需要杨国忠遮风挡雨的时候。
想必,这次的帐,很多人直接算在杨国忠身上了。
那让赵王举荐,不是会让赵王木秀于林?
而且,皇子插手官员任命……
不对头!
这么说的话,从目前现有的情报看一下,结合他们两个以往。
这件事杨国忠是处于被动,而不是主动。
毕竟杨国忠人在长安,他要是能算的面面俱到,还给远在邯郸的秦歌指示,那他的谋略也太恐怖了一些。
所以,秦歌和杨国忠可能暂时不用算在一起。
和以前的推测一样,秦歌隐藏颇深,深到不通过杨国忠做了很多事。
不然以杨国忠的性子,之前就有如此实力,不应会低调。
呼,不管如何,这件事符合陛下的利益。
如果我推测的没错,这冀州刺史,今日或可定下!
“臣附议。”荀彧站了出来。
“臣附议。”蔡京站了出来。
“臣附议。”房玄龄站了出来。
“臣附议。”杜如晦站了出来。
他们都想看看,给赵王出谋划策的人是谁。
如此狠计,若是赵王本人想出来的……那对待赵王,得从长计议。
若是他背后有个谋略极深的人,那就把他给逼出来!
这种人在台前,总比在幕后要让人舒服。
再不济,也得看看赵王现在的势力。
“好,既然诸位爱卿都不反对,那这赵国郡的郡守,就由赵王举荐。”秦文魁点了点头。
“陛下,这冀州刺史,臣也有人举荐。”荀彧继续道。
“何人?”秦文魁沉声道。
“荆州……张居正。”荀彧开口道。
秦文魁听到这个名字后,微微叹息了一声。
荀彧提的这个人,为人奢靡,有才华,最重要的是他没有明显的派系。
优点,缺点,都很明显,看上去很可控,可是,他压得住冀州吗?
剩下的人都不说话了,都在等着秦文魁发话。
这张居正他们都不熟悉,可只要不是敌人那一脉的,那就可以接受。
特别是袁术,闻言大喜过望。
房玄龄,乔玄,这俩人要是去了冀州肯定会给自己添麻烦,但这张居正不一样啊,他在那边没什么根基,他要是到了冀州,那冀州大权不是到了我袁家的手上?
“臣附议。”袁术道。
“下朝,三朝再议!”秦文魁暂时没有把这个人选定下来。
…………
下朝后,秦文魁把一个大学士叫到了御书房,想看看他怎么看荀彧的提议的。
“长孙爱卿,对荀大学士的说法,你怎么看?”秦文魁对眼前的人道。
此人名唤长孙无忌,洛阳人,也是给秦文魁出谋划策的。
帝王之术,不能一直都用一个人,否则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