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家里长家里短,在马皇后和朱瞻基的劝说下,朱元璋很快没了火气,随后四人心平气和的坐了下来,在行宫里聊了许久都未停下。
特别是在经过之前的插曲下来,马皇后和朱元璋看朱瞻基越来越顺眼了,而且问什么他都能从容的回答,文韬武略样样在行,这让朱元璋十分的惊讶,比之朱标都毫不逊色。
半炷香的功夫后,几人来到了偏殿,此时的朱元璋拿着史书,对着史书在偏殿里的沙盘上摆放着一道道旗帜,弄完他拍了拍手上的沙子憨厚一笑,“嘿嘿,咱的儿孙还真多。”
困惑不解的朱瞻基看向朱元璋,“皇祖爷爷你这是何故?”
“你知道咱为什么要在汉朝、晋朝的前车之鉴下,还要力排众议施行分封制吗?”
朱瞻基听闻看向了朱棣。
朱棣却转身就走,边走边说道:“娘啊,魏国公的身体如今如何了?”
朱元璋见朱瞻基竟然想求救,立即冲着朱瞻基吼道:“不准问你皇爷爷,咱要你如实回答,说错了也没关系。”
听闻这话,朱瞻基才放心下来,这个问题可大可小,他可不敢随意乱说。
“皇祖爷爷,请容瞻基好观察一番再做解答。”
“行,咱给你半炷香的时间。”
却没想到朱瞻基胸有成竹的说道:“不用,一会儿就行。”
听到这话朱元璋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不过也是在一瞬间就恢复了原本的神色。
这个重孙从小就被老四带在身边,没点本事还真没这资格。
“行,咱就在边上等你。”
朱瞻基在应天的地方插了一个旗帜,观察了起来。
几分钟过后,朱瞻基缓缓吐了一口气来到朱元璋的面前作揖道:“皇祖爷爷,瞻基已经大概知晓一二。”
“行,那你就把你知晓的那一二说与咱听听。”
“皇祖爷爷把各位皇叔公、皇伯公分封在北方,而南方一地未封就表明了这是要朱家儿孙守大明国门。”
“嗯,不错,大体上是对的,再说详细些。”
朱瞻基直起腰来,缓缓开口说道:“皇祖爷爷当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筑万世功绩,不过元人苟延残喘,虎踞漠北,入主中原之心尚未泯灭,皇祖爷爷派各位叔公是为了防卫元人的猛扑,这是其一。”
朱元璋点了点头,“那你说说咱是如何防卫元人的?”
朱瞻基指了指北方边疆的九道旗帜,“边疆以九位藩王镇守,这九位藩王是元人南下的第一道障碍。”
又指了指应天上面的几道旗帜,“中原则以五位藩王镇守,这是他们遇见的第二道障碍,如此一来,就算第一道防线失守,还有第二道防线抵御。”
朱元璋看着朱瞻基欣慰的笑了笑,“老四有个好孙子啊。”
“皇祖爷爷谬赞了。”
“继续说。”
朱瞻基清了清嗓子再次开口说道:“李唐亡与藩镇割据,赵宋亡与边防羸弱,我大明朝不能效仿他们,而皇祖爷爷所使的分封制能完全遏制前面两朝的羸弱之点,以免再次重蹈唐、宋两朝君弱臣强的地步,这是其二。”
“哦?那你说咱的分封制怎么遏制?”
“皇祖爷爷的分封制以元廷诸王出藩制改变而来,封地上的藩王没有军事大权,更没有问政、行税权,这样就能避免西汉、西晋分封制的弱点,使的封地上的藩王不会变成国中国,威胁应天的皇室。”
“而一旦元人入侵之时,各地的藩王就变成了防卫国土的将军,等元人退去后,交出兵权。这样一来,不会导致边境将士松散,国土防卫如宋朝纸糊一般。而地方上又有着皇子的坐镇,也不会像唐朝那般出现实力过于强悍的地方势力节度使,这样一来,就能形成一个平衡点。”
朱元璋听闻后拍了拍朱瞻基的肩膀,“果然是少年英才啊,你以后肯定会比你皇爷爷强。”
“瞻基不敢当,皇爷爷自上位以后,五征漠北,南征安南,修永乐大典,派遣将士漂洋过海,疏通西域,再次实现了万国来朝局面,在北征漠北的同时还能使国库充裕,百姓安家乐业,创永乐盛世,这样的壮举瞻基只能仰望,不敢奢求逾越。”
朱瞻基原以为朱元璋听后会夸奖朱棣几句,可没想到朱元璋竟是直接摆了摆手。
“不用都说出来,咱知道你在夸你皇爷爷,在咱的眼里看来,一切的功劳还不如有你这么个孙子。”
靠在门口看着祖孙二人聊天的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