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清晨。
太极殿上,此时下面站着乌泱泱的一群大臣,李世民扫视了一眼后,对着一旁的宦官点了点头。
那宦官心领神会的拿着一道诏令往前走了几步立足下来,“李靖受旨。”
从武将的队列里走出来了一人,缓缓跪下,“臣领命受旨。”
这人额头印刻着皱纹,两鬓夹杂着银丝,但眼神却是锐利无比,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李靖。
宦官看了他一眼,打开圣旨念道:“朕膺昊天之春命,着李靖为行军总管。于今灭突厥,立下赫赫之功,使大唐威名远扬,以万民之归心,图四海之安定。特旨加封李靖为尚书右仆射,爵代国公,食禄九百石,职分田二十顷、永业田三十五顷,百年之后,可入昭陵,其余将领皆官升一级,随行将士家属免除赋税、徭役一年,钦此…”
“臣,领旨谢恩,叩谢圣上!”
待李靖行了三叩九拜之礼后,那宦官走了下去,把圣旨交到了李靖的手中。
其余的大臣纷纷交头接耳了起来,此等封赏前所未闻,这太奇怪了,比之贞观元年封赏的国公都还要丰厚。
李世民看着下面交流的臣子笑了一声。
李靖这个忠臣,自己历史上封了他一个国公之后就不管不顾,在史书上看到他晚年为了避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竟然还把府邸所有门窗都打开,当时就决定了,一定要重用李靖。
多给他一些俸禄,也是出于李世民心里多少有些内疚,自己以前因为李靖是降臣出身,和魏征一样不怎么受他待见,对待他刻薄了一些,现在想办法弥补一下。
至于给随行将士的奖赏,此举则是为了赚取积分,昨晚他看了一眼,自己的积分直逼五位数,纵使现在大唐的国库并不充裕,可聊天群里的商品实在太好了,好到随便拉出来一样就能造福天下百姓。
最主要的是,那里面的粮食、以及一些其他的物件自己要是得到手的话,可以直接控制朝堂,甚至有可能推翻各大世家。
整个唐朝最高决策机构在这个太极殿内,而太极殿里的三股势力却是支撑起整个唐朝的基本盘。
其一是唐高祖他爹的旧臣,以裴寂、萧瑀为首;其二是自己秦王府和天策府的旧臣,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人;其三则是通过争夺天下收拢起来的臣子,也有通过科举制出身的臣子,这些臣子无一例外都是寒门庶族,以魏征、马周等人为首。
除了寒门出身的臣子外,其余的官员几乎都是世家门阀出身,背后的势力一个比一个大。
那些门阀手里掌握了天下七成的富庶,可以说,就算是他这个皇帝都没有世家门阀富裕。而朝廷为官者又大多是他们的人,政治影响力都是空前绝后,现在站在朝堂下的一大半人几乎都是背靠世家门阀而入仕的官员。
如今的唐朝已有三种入仕途径,分别是门荫入仕、杂色入流、以及科举入仕。
门荫主要是公爵子孙,通过世袭当上的官员;而杂色入流则是六品以下的官员,他们把自己的子孙后代送到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担当他们的侍从、亲事、账内一些职务,十年过后,在通过考试,就能授予官职。
而科举就是为贫民子弟的出路,通过朝廷的考试,检验之后授予官职。
虽然有三种入仕的途径,但是大部分还是通过门荫、杂色入流而当上的官员,科举制入仕的官员会被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排挤,甚至打压。
以前的李世民也想过改变,可是自己稍微试了下手,结果发出的诏令就被中书省给驳了回来,不仅把诏书给退了回来,还骂李世民此举实乃君王不道,这事可气的李世民三天不上朝。
不过随后的日子里,李世民也渐渐明白了这些世家门阀的手段,也逐渐把这点心思埋在了心里最深处。为了朝廷的平稳,他只能改变策论,渐渐的让这三股势力平衡于朝堂。
虽然这种办法取得了成功,稳定了大唐的内部势力。但是看过史书的他知道,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多久。在自己晚期的时候,这三股势力就会因为自己立储一事而重新发生混乱。
既然现在自己有了聊天群这一天赐神物,为了使皇权高度集中,他必须把所有的天下的所有世家门阀摁死在贞观一朝。
哪怕自己也是关陇世家出身,但是为了天下的百姓,纵使唐朝覆灭,他也在所不辞!
之后的李世民过问了一下立庙一事之后,就下令退朝。自己则孤身一人来到偏殿,继续观看起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