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明军被瓦剌军大破于土木堡,明军几乎没做像样的反抗全军覆没,届时天地昏暗尸山血海。正统皇帝被俘。
大明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瓦剌军主帅也先即将率军南侵,直到北京。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
“报……”一名军士风尘仆仆的闯入了兵部大堂,“瓦剌军队在土木堡大破我军,我军全军覆没。”战报言简意赅。兵部的官员大惊失色。迅速进宫上报。京城内人心惶惶。
翌日,朝会上,大臣们都知道了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的消息,顿时乱成一团,甚至有些人一直在痛哭。皇帝的弟弟摄政王郕王朱祁钰懵了,这是怎么个情况?本来是听大家来解决问题的意见的,怎么都在大哭?这时侍讲徐珵站出来对郕王和群臣说:“星象有变,应迁都南京。方能避此危难!”,众臣不知所措,有些胆子小的也随声附和,因为在皇帝出征之前他就夜观星象对大家说,此战必败。所以好多人对徐珵的话也是深信不疑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如同一记炸雷在群臣耳边响起。“提议南迁者该杀。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说话的人就是兵部侍郎于谦!
众臣听到这句话也有点蒙,顿时安静了下来,坐在皇位上的郕王朱祁钰仍在手足无措,刚刚看到了大臣们的骚乱已然是心神大乱,问到:“于大人有何良策?”
“事已至此,必须一战,事关大明国运,一旦迁都,我太祖成祖打下的江山将半壁沦丧,届时我们有何面目去见几代先帝?”于谦大声说道。
“可是大明精锐部队已经几乎消灭殆尽,如何抵抗?”徐珵问道,声音中明显没有了底气。
“只要有我在就足够了,郕王殿下,现在已到了万分危急时刻,瓦剌军随时兵临城下,请速速决定。”
只要有于谦就足够了?众臣都被这句话震撼到了,都感受到了于谦的强大气场,这个提议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安定了下来再三考虑肯定了他的说法,就这样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朝会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总览北京防务,所有关于北京防守事务全部由于谦进行节制,遇事不决可便宜行事。
几天后的清晨朝会上,因为王振的错误指挥,导致明军全军覆没,众臣请求朱祁钰立即诛杀王振一党及全族,众臣越说越激动最后竟然哭了起来,堂堂朝廷像集市一样嘈杂,朱祁钰看着大臣们的举动吓坏了,说这事以后再议!大家先退出去吧!这可激怒了大家伙,情况变得愈发难以控制,朱祁钰一言不发,这更使得矛盾升级。
这时候王振的手下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让他们滚出去。一阵寂静过后,众臣愤恨群起殴打马顺,马顺当即毙命,一时血溅朝堂。郕王朱祁钰目瞪口呆这时恶梦吧?心里突突突直跳,生怕这群人把自己生吞活剥了,这是要造反?马顺的手下一点反应也没有,其实这是因为朱祁钰是摄政,没有朱祁钰的命令他们是不敢出手的。但是朱祁钰现在已经被吓得腿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离去,这时于谦看准时机一个箭步到郕王身前,扶臂用洪亮的声音劝导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请殿下恕群臣无罪!”,众臣听到后都静了下来,朱祁钰清醒了,今天要不给个说法恐怕这事事不能善终。于是恕群臣无罪,并下令诛杀王振一族和余党,这事才过去了。
在于谦退出朝会时,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是倚仗您的时候。今天这样的情况,即使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在那时,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这次朝会多亏了于谦,他们相信于谦一定会带领他们走向胜利,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于谦在退朝后开始忙碌起来。首先,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虽然郕王再三推辞,心想:开什么玩笑,这帮臣子太生猛了,我要是一个不小心就是第二个马顺。看来那天朝会的事朱祁钰还在耿耿于怀。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殿下不受命以后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郕王于是受命。郕王即帝位为代宗
再次于谦深知也先挟持扣留英宗必然长驱南下。于是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众将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任用文臣武将。
最后,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从各地调来兵力,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随后两京、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