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徐家所做的这事,陈三娘也感到很委屈,很愤怒:
“这人现在是活了,这结婚证我也给你,回头你拿着这个结婚证就可以去队里划她的那份田土了。这桩媒我也做得没话说,媒钱我就不要了,你俩好好过日子吧!”
这媒钱陈媒婆是不好意思要的,给人抬一个要死不活的人来。
这算是什么事啊!
还好铁花婶把人救活了,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陈媒婆也不敢保证啊。
但媒婆只送人过门,可不包过日子包生儿子的。
自己拿不到媒钱,白跑了几趟,陈媒婆也是一肚子的怨气。
回头还得去找那徐家的两个婆娘掰扯掰扯!
陈媒婆和铁花婶他们走了后,程志新看着躺在这床上的人发呆。
这就算是自己有老婆了?
看看那一动不动的瘦得皮包骨的人。
看看手上的结婚证,徐家可是真的很急。
程徐两家的婚事,也就是年前腊月了才开始说起。
程家老娘还在,但因为中年丧夫,老又丧子。
眼睛哭得都起了膜,这两年越来越看不见了。
程志新原本还有一个哥哥叫程志富,只是前年一场急病死了。
哥哥嫂嫂当时有了两个女儿,大的三岁,小的一岁半,还有一个孩子在大嫂的肚子里。
哥哥死后三个月,嫂子难产。
生下来还是女儿,只是,生孩子时大出血,大嫂也死了。
于是就留下了三个丫头给程志新。
一个二十一岁的小伙子,一下子就有了三个侄女和一个瞎眼老娘要养。
一年连办两桩丧事,家里是真的穷得揭不开锅了。
谁也不愿意嫁到这样的家里来的,原本相看好的姑娘,人家也反悔了。
但老娘越来越看不见,孩子又小,程志新总是要下地做点儿事吧。
于是就有人提议,给程志新找个女人,这家里是急需一个女人啊。
程母随口和陈媒婆一说,陈媒婆马上就想到一个急于被出手的姑娘。
徐家双老不在了,哥哥嫂嫂们都视这个小妹为家里的累赘。
两家都不想留这个小妹,多一个人,就多吃一碗饭啊,嫁人还得搭一份嫁妆。
现在十七岁过了年正月就十八岁了,反正十八岁就能办到结婚证了。
就想急找一个婆家把人嫁出去,赚点彩礼就成了。
那边急着嫁女,这边急着想要有个女人持家。
陈媒婆一看这不就成了?
且那徐晓霜陈媒婆是真喜欢,好姑娘啊,勤劳,吃得苦。
只是不招两位哥嫂的待见。
要换别的家里的姑娘,早就被人订下了。
只是这徐家要求,上门订亲的彩礼得给两个哥哥家各一份。这就难住了好多人家。
陈媒婆费了三寸不烂之舌,来回两家的各自劝说了一下。
这事就初有诚意的订了下来。
腊月初十,程母就在队里找人借了五块钱,买了两斤白糖和一把挂面,再借了两块钱包了一个红包给姑娘的,就让程志新跟着陈媒婆去先把亲给订下来。
订亲倒是很顺利,对徐家的哥嫂们来说,只要钱到位,什么都好办。
只是他们仗着程家急着要娶,就想多要些彩礼钱。
按他们要求的彩礼,那都得双份的。
这么一算下来,得花五六十块钱的彩礼钱。
(那时的乡下,家里有百十来块的,都可以修房子了。)
程家现在是真的分文没有。订亲的那些东西都借钱买的。
自己哪里来他们所说的那么多的钱啊。
回来和娘说起,还准备退了的。
都腊月二十七了,徐家让陈媒婆来催。
说是正月姑娘就十八岁了,所以,叫这边大队开一张介绍信,女方有熟人在公社,就拿去给办结婚证。到时让程家拿着钱到徐家来领人就是了。
程母一听真能成!不是要骗彩礼钱的。
就打算着借钱也要给儿子把这个家给安了。
于是高兴的就去找了大队的会计开了介绍信给了陈媒婆。
哪知现在却是这样抬了人来!
人家也真的办好了结婚证了。人也抬来了,还不再要彩礼钱了。
口口声声是断了关系,死活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