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带来污染。同时提醒让他们告知全体群众,刚挤出来的鲜奶一定要在锅里烧开了再喝,生喝会拉肚子。
并且强调不要空腹喝牛奶,要配合早饭喝,最好早饭时候喝,这样效果更好。
等大队老人孩子第一次喝上牛奶后,全村都在评论牛奶的味道。
由于太稀罕了,家家户户都是一锅煮沸了,家庭成员每人喝点,尝尝这传说中的牛奶啥味。
这个说:“啥味道都没有,跟喝热水一样。”
那个说:“有股奶香味,跟俺媳妇的奶水差不多!”这是韩述苦的五哥韩述平说的,周围的人哄堂大笑,有直接问道:“老五,你吃过恁小宝妈的奶?”
韩述平是为了显摆,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这时候羞臊的脸红脖子粗的,强装大尾巴狼,色厉荏苒道:“我就是吃过,眼气死你!”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韩述苦知道,牛奶是这个时代最能养人的营养品了,就是到了后世也是液体黄金,没有任何营养品可以替代。
从现在开始,大队所有社员,无论大小,能每天早上喝上一碗牛奶,肯定能强身健体,提高所有社员的身体素质。
等奶牛多了,牛奶宽裕了,还可以往城里销售鲜牛奶,肯定是抢手货。
十亩西瓜苗,甜瓜苗都移栽成功。韩述苦让韩永昌安排两个老头负责这十亩西瓜地。
韩永昌安排了三人,韩述苦的大大爷韩思正,翠花她老公爹韩永富,还有一个人是韩思启。
韩思正年龄在大队是最年长的了,六十二了,身体还可以,也是老把式了。
旧社会给北边邻村荆庄大地主荆铭志家当长工,啥农活都是一把好手,深得荆铭志的信任。韩永昌让韩思正当小组长,全权负责西瓜地管理。
韩永富六十岁了,身体还可以,一直出工挣工分。这是村里唯二的六十岁的老人。
韩永富有三个儿子,老大韩思春,媳妇赵翠花,生有五个孩子。因为赵翠花太要强,还特能干,不满意婆婆偏心两家小叔子,和婆婆不睦,最终分了家。
婆婆也是狠心,分家时,赵翠花一家基本上是净身出户。上次大队集资入股,赵翠花把家底搜寻光,凑了十三块钱,想入两股,到东码头娘家借钱,没借到钱,气的发誓不蹬娘家门。
最后到荆庄大姑姐韩思荣家借了十块钱,凑够了两股。要不然韩述苦排查每家每户入股情况,要是她家是一股,肯定会暗中安排的。
安排第三人韩思启是个残疾,韩永昌认为瓜地也需要天天得有人看守,尽管韩思启一条胳膊不得劲,但干些轻松的活还是可以的,等西瓜成熟了,得时刻不离人,韩思启很合适。
就这样,西瓜地安排这三人包干了。
那一百亩春地预留地,棉花苗全部移栽完成,观察两天,感觉成活率还行。韩永昌把这一百亩棉花指定一个小组负责,组长是韩述苦大哥韩述志,这也是个老庄稼把式了,跟着他爹啥农活都学个通透,拾掇庄稼很是在行。这个小组五个人,由韩述志自己挑选,工分根据收获成果总算。
这一百亩棉花从浇灌,除草,施肥,打杈,掐头,捉虫,等等所有环节都需要管理,全部由韩述志小组五个人负责。
当然了所有包干小组空闲时间也可以找大队做其它工作,都给工分。只要想干活,庄稼人天天都不会闲着,总是有无数的农活等着你。
二大大和荆荣艳已经可以独立上手挤牛奶了,两人替换着来,妇女主任刘兰英负责监督和分牛奶,特别是个人卫生和牛场环境,一定要保持干净。这是韩述苦强调无数遍的。
全体群众每天都能喝上半碗牛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群众的体质,这是一项短期看不到效果,长期就会出现明显身体素质提高的善政。
各家各户的菜园子都移栽了韩述苦培育的瓜果蔬菜苗。韩述苦家也是郁郁葱葱,房前屋后也没有浪费,都移栽了瓜果蔬菜苗。
大队的庄稼地里麦子有的都旱死了,那是大规模耕地没法挽救。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种的瓜果蔬菜,都是郁郁葱葱的,长势喜人。
这是因为地盘小,都是一分半点的,社员趁着下晌到村里水井挑水就把菜园浇了。
孩子们天天盼着黄瓜,西红柿结果,然后马上成熟,这两样生吃很好吃。都听话的抬着水来浇苗,每天都要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