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留下刘海棠一串的笑声。
崔氏进山并没有找到多少吃的,只是采了一些野菜和野梨子,晚上母子三个人依旧栗子当饭,刘海棠将炮制好的杜仲小心包好放在床头,第二日一早,母子三人将余钱埋在山里做了记号,便一路下山,打算坐船去镇上。
塘子村的村头是青义江,这条江是长江的分支,从上游湖广一直徐徐延伸到这西北山坳中。到堂子村口的时候,青义江已经只有一丈半宽,往下走十里有座桥,过了桥就是安定县下的牛头镇。A
但十里路不好走,村里人想要去赶集坐船的比较多,又快又轻省。
一个人两个铜板,一条船不是汛期的时候加船东能坐八个人,汛期时,只能坐五个。
“船
还在。”刘立秋从出生到今天,这是第二次坐船出门,尽管他平日板着脸很严肃,可到底是个五岁大的孩子,“娘,上面只坐了三个人,我们可以上去。”
“那我们走快点。”路过刘家门口时,崔氏很紧张,生怕碰到了他们家的人,好在时间还早,刘家的人都还没有起。
母子三人出现在河边,顿时引起一阵骚动。船上的几个人,外加河边洗衣服的妇人,都朝她们看来。
“船义叔,我们要去镇里,你这船还有余座吧?”刘立秋站在崔氏和刘海棠前面,作为“男人”,他负责一切对外来往和交涉。
船东也是塘子村的,叫刘知水,后来划船后,大家都喊他船义。
“有,有!”刘知水反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