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卷九十四至九十五说:古始学道之时,神游守柔以自全,积德不止道致仙。卷一百五十至一百七十说: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圣学不止成道,道学不止成仙,仙学不止成真,真学不止成神,皆积学不止所致也。这都说明了成仙之路在于学道积德。
仙人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太平经》卷九十四至九十五说:积德不止道致仙,乘云驾龙行天门,随天转易若循环。天上又如合呢?卷四十七说:天上积仙不死之药多少,比若太仓之积粟也;仙衣多少,比若太官之积布帛也;囚缶之第舍弘少,比若县官(帝王)之室宅也。常当大道天居,故得入天。仙人住在天上如帝王宫殿的室宅里,穿仙衣,服不死之药。较之《庄子.逍遥游》所描绘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之山的仙人,《列子.汤问篇》所描绘的台阶皆金玉的归墟之中的仙人,以及《史记.封禅书》所描绘黄金银为宫阙的海上三神山上的仙人,生活状况基本上是相同的,不过古传说的仙人是住在神秘的海上或山上,而《太平经》中所说的仙人则更脱离尘世,上升到了更渺茫的天上。
早期道教除信奉神和仙,还相信鬼的存在,所谓天责人过,鬼神为使(《太平经》一百十二)。认为人有灵魂,形体与灵魂合一,则为生人;形体与灵魂分离,则生命死亡。《太平经》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说:昼为阳,人魂常并居;冥为阴,魂神争行为梦,想失其形,分为两,至于死亡。离开形体的魂就叫鬼。人死其魂便进入幽冥,《太平经》中称为黄泉或土府,所谓恶下入黄泉。魂在幽冥要受地阴神的考察,别其善恶,所谓收其形骸,考其魂神。善者有赏,可上升受天之衣食,恶者受罚,谪作河梁山海之鬼。早期道教认为鬼是常祸害人的,思邪,致愚人之鬼来惑之,使精神鬼杀人,使主恶之鬼久随之不解,有解不止,余鬼上之,天知其恶,故使凶神精鬼物待之,入人身中,外流四肢头面腹背胸肋……。
鬼和仙有明显的不同:形神合一,长生不死称仙,形魂分离,人死魂分离,人死魂离为鬼;圣贤学道积德才能飞升成仙,人死魂下黄泉便是鬼;仙人理四时.主风雨,而鬼则常祸人。早期道教相信有鬼的存在,一是相信人有灵魂,二是相信有另一个幽冥世界,三是相信神可以役使鬼去惩罚人。
综上所述,早期道教崇拜天神,信奉仙真,相信人死为鬼;认为天神主宰宇宙的一切,人鬼仍活动在幽冥世界;认为人可学道积德而登仙,服不死之方而长生久视。早期道教的教理教义,便是在这样的信仰基础上滋生.发展的。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古代早期道教对神.仙.鬼的基本描述,其实关于道教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人们没有对信仰的崇拜,那么也不会有对于宗教信仰的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