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很多人也疑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几乎没有听说过农民起义,但是自秦以后,大统一王朝的末年基本上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先说周,我们都知道周可是大肆分封诸侯的,除开诸侯和那些手下的贵族,国人之外,都是一些蛮夷之人,野人。】
【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国野制”就是这种方式的具体呈现。】
【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即住在城邑或大的居民点中的人称:“国人”。】
【在此之外的,什么当地的土著、奴隶称之为野人。】
【在这里野人==农民(黔首)。】
【他们没有文化,只有一点儿不能改变大局的蛮力,况且他们也并不团结,从而轻而易举就被拥有着强大武装集团的国家镇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某方面来说,他们的负担并不重,只需要种地纳粮。】
【战争,这是国人,贵族之间的特权。你看,这样他们能够起义得了吗?怕不是连起义这个词语都不知道。】
【到了春秋时期,一部分的野人逐渐的成为了国人,国人与野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到了商鞅变法之时,彻底融入其中,自此以后,战争与“野人”不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长线。】
【“野人”的融入,触发了“倾国之战”到来,几万人的战争不再是稀罕,这并不是人口得到了巨大的膨胀,只是从事战争的人从原本的“一”变成了“二”。】
【“野人”不再只是负责农业,还增加了“兵役”这一项必要任务。】
【想一想从原本的仅仅只需耕种,到服兵役、摇役,本就繁重的生存空间,这要再遇上一个天灾人祸,呵!起义一条龙,奇齐活了!】
【秦始皇之前还行,对农民的剥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爆发不起来,这之后嘛,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完善,农民起义,不再是一个笑话。】
秦国
秦孝公心里面有一点晦涩,商鞅的变法难道对秦国的未来有害?
目前来看,他的变法对秦国很有利,可事情不能只看这一面,所以…到底该不该继续支持下去……
秦孝公并没有思考多久,“变!必须变法!”
“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还能不能统一六国都不一定。”
商鞅从看到光幕提起他之后就没有说过一句话,光幕的这句话,他知道秦孝公可能会对变法有点迟疑,但最终还是会支持的,毕竟这其中的是非是看得见的。
不过,这最终还是要看王上自己的选择。
现在听见王上没有改变主意,商鞅虽然早就料到了结果,但还是很高兴:“多谢王上支持,臣定不负大王所愿。”
同时
“这样。”
“朕倒是可以理解。”
嬴政的脸色并不好看,他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
“苛政。”
可是真的有这样大的影响吗?不是六国余孽鼓吹的?
“他们真的能够拥有颠覆一个王朝的力量?”
嬴政心里面是十分不愿意承认的,可事实似乎就是这样。
“应该怎么做?”
是应该做起准备来了。
…
【这开了一道口子之后,“农民起义”仿佛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魔咒,无论这个王朝一开始多么的辉煌璀璨,最终都会免不了国亡于民变的宿命。】
【人们称之为,“治乱循环”。】
【看看历史上著名的起义,无一没有这些历史上有名的王朝的身影。】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
汉朝末年——黄巾起义。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元朝末年——红巾起义。
明朝末年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
【至于宋朝,作为历史上空前的经济繁荣王朝,却讽刺的是,终宋一代,那农民起义简直就是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来来来,大家猜一猜从宋成立到灭亡300年间爆发了几次起义?】
明朝
朱元璋横眉竖目,冷哼一声道:“哼!”
“几次?”
“区区几次哪里盖过得了宋朝的丰功伟绩?”
“没有几十也有上百!”
“靖康之耻、岁币…”
真都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