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临朝称制后,第一件事是巩固政权,确切地说,是巩固吕氏政权。
此时吕雉虽大权在握,但她仍不敢掉以轻心。
原因有二:
其一,刘氏诸侯王是个不可控的因素。刘盈在位之时,虽然他只忙生产,不忙政事,但即使他再不理朝政,再性格懦弱,诸侯王再怎么不服气,也没人敢造反。
这是因为刘盈是名义上唯一合法的皇帝,背后又有母老虎撑腰,谁敢去惹母老虎呢?除非嫌命长。
如今,刘盈死了,情况却大大不同。吕雉找来一个不明来源的小屁孩,并告诉大家,这是突然从张皇后肚子里崩出来的儿子。
光天化日之下,冠冕堂皇地把大家当成傻子糊弄,这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在正统上吕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二,朝里有不少官员明里暗里依然对刘氏忠心耿耿,从事后看,这些人不在少数,而且官阶之高令人畏惧。
关键在于他们有的在明,有的在暗,甚至大多数人本身就是一棵墙头草,吕氏强大,就支持吕氏,刘氏没落,就踩上一脚。
所以这些人的态度很关键,吕雉不得不防。
吕雉暗中制定了她的计划,窃取刘氏江山。
她采取的计划主要有两步:
一,首先封本姓王。
二,铲除刘氏诸侯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两招都是跟刘邦学的,然而万事开头难,第一步就遭遇了极大的反对力量。
之前说过,刘邦死前曾立下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个盟约的意义是:管你是天皇老子,还是释迦摩尼,只要你不姓刘,就安分给姓刘的打工。
想称王?全天下人都要唾骂你!
问题在于盟约是废纸,作不得数的废纸。
现在姓刘的老板死了,管事的姓吕,姓吕的看怎么看这盟约怎么不爽,于是单方面宣布要把这个盟约作废。
赵高指鹿为马,看着像小孩子玩过家家。其实不然,虽然他的出招滑稽搞笑,但也非常管用:
第一步,找出反对力量。
第二步,干掉。
这就够了。
别管多么高超的政治手段,最后都是干掉对手,只要能干掉对手,低劣一点又何妨?
而且关键不在手段的高低,而在于实力和威望,否则,你的手段再高,也抵挡不了菜刀。
对吕雉而言,她也需要一次指鹿为马式的出招,把反对她的潜在力量送回老家。
高后元年,吕雉请来右丞相王陵,并试探地问他:“吕氏可以称王吗?”
王陵毫不犹豫并大声抗议:
“绝对不可以,这违背了白马盟约,这是与天下人为敌。”
吕雉忍住了怒火:“行了,我知道了。”
然后默默把王陵列入了敌对清单。
接着,吕雉又把同样的问题拿去问陈平和周勃。
陈平不用说了,这是人精。
他表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前高帝打下来天下,封刘氏的子孙为王,这是天经地义;如今吕后代理天下大事,功大无比,封些吕氏子孙又有何不可?
周勃也是这个意思,吕雉很满意。
面对暴力,有的人选择不屈从,反抗到底,并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王陵是这样的人,他值得所有的尊敬。
有的人选择臣服强者,苟且偷生,先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陈平和周勃。
谁对谁错?
历史告诉我们,上帝并不总是奖励正义的人。
王陵之所以不屈,是因为在他看来,他是正义的一方,可他不明白,在吕雉眼中,他所谓的正义就是不识时务,所以很快王陵就升官当了太傅,这是一个闲职,明升暗降。
王陵很识趣,干脆辞职回了老家,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
陈平的表态让吕雉很满意,拿到了属于他的奖赏,从左丞相升任右丞相,周勃则依然担任太尉,开始了他们长达七年的漫长蛰伏。
所谓的漫长蛰伏当然是史书的记载。
事实上,陈平周勃就是臣服了吕雉,背叛了刘邦,只是世事难料,包括陈平周勃,吕雉也没想到后面的结果。
从结果来看,陈平和周勃后来又成为了拯救刘氏的英雄,但那无非又是另一次成功的政治投机。
从正义的角度,王陵的做法当然更值得赞赏。
他一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