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做是诗歌一般?对董老而言大概就是阳光明媚的下午一杯热茶,儿孙绕膝,还有就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社会飞速前进,大自然中有飞禽走兽,有鸟语花香,绿色的枝叶总是第一时间闯入视野。
八十开外的董其昌精神矍铄,健步如飞,自从董各庄大桥建成,他遛弯的路线有了重新规划。出门先在桥上呼吸新鲜空气,然后简短练气大太极拳以后过桥去河东遛弯,有时沿河堤北上去仙女祠,有时南下去赑屃岭黑龙庙。
仙女祠是个四合院,面南而筑,祠角有临河悬空阁楼一座,祠门口悬一大钟,钟径一米有余,庙中正殿为三教掌殿,东西为厢房,东厢有一套间,为暗室,无窗户,与普通房子无异。两间西厢房为都无塑像。正殿供奉仙女像,雕塑工艺精巧,生动美观。
这个仙女祠是董其昌的祖父捐建的,为纪念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董娥儿。
董娥儿生于1772年,卒于1789年,年仅17岁。百多年前暴雨致使仙女河水位暴涨,董娥儿为救被洪水包围的村民们而献出年轻的生命,被她救出的董李刘张郇五姓,后来就成了董各庄村与张各庄村以及李各庄村先祖。
黑龙庙坐东北而面西南,原有上下两院,现仅存一进院落。它依地势呈三级分布:庙宇以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乐楼、正殿、东西钟鼓楼、东西看台、东西厢房和东西耳殿,整体以单进四合院的式样布局,建筑结构严谨合理。
整个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正殿与侧殿居于最高处,山门舞楼和钟鼓楼则低于正殿约两米,而山门外地势最低。庙内还有配殿、看楼等建筑。
现在的黑龙塑像及梁上的一对黑龙戏珠悬塑,是1993年8月长丰县文化馆的新作品。据庙内碑记载:该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乾隆二十三年(1756年)增修钟鼓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
庙内的黑龙神来源于哪里?据庙内民国五年《重修黑龙庙记》:“黑龙之名何自昉乎?或曰黑乃北方之色,于卦北方属坎,坎为水,水能生谷。帝命率育之功,斯其莫与京者欤!抑又考之,触石而起,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者,泰山之云也。顾云之为物,由龙嘘气而成,气一嘘而雨即遍乎天下。是神之膏泽普被寰区,祈报者之竭诚以祀,亦义之不获自己也。”
碑文记载黑龙来源于《易经》中之坎卦,“坎卦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坎为水,水能生谷,雨水是由龙嘘气而形成,“膏泽普被寰区”。但碑文中没有记载黑龙神是起源于本地还是别处。
据当地老人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偶遇大旱,地裂禾枯。突然有一条黑龙坠地,百姓们都将仅有的少许的水泼洒在龙身上,是夜便有暴风骤雨,黑龙腾空而起。乡人为了感谢黑龙显灵,降雨免灾的功绩,遂建庙敬祀,寺庙取名:黑龙庙。
传说归传说,另据多方考证,黑龙庙并非如当地老人传说是兴建于清乾隆年间,而是更早。据现存于李各庄村村东门外二组东南方向一座石桥上发现了一块大清嘉庆二十三(1819)年冬月重修黑龙庙的庙碑序文记载:“黑龙庙初修于何年何代已无人晓知,始重修于雍正十年(1733年),乾隆四十二年(1776年)重修,嘉庆二十三(1819年)年冬月再修。”
农历的每年三月初三,黑龙庙举行一次盛大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焚香敬龙。祈求上苍保佑,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道光年间,朝庙敬神者越来越多,以庙为中心,形成了小集市。
李天昊闲来无事在李书龙的陪同下近庙参观,这个黑龙庙座北向南,依山傍水。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道石拱门洞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八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倒座乐楼(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乐楼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乐楼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
黑龙庙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使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庙宇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使人悦目赏心。倚庙廊俯而环视,只见河水潺潺,古老的村镇尽收眼底。
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黑龙庙气势恢宏,总面积800平方米,供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是为保佑往来人平安,商家诚实有信、生意兴隆,人人健康无病。
从黑龙庙出来,李天昊问李书龙:“村长,现在为什么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