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河流、4宗水库、1宗山塘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范围,同时建立镇、村两级河长湖长体系,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明确了12名镇级河长、21名村级河长(含10名自然村河长),各级河长对所负责河道进行巡查。
桃源镇委镇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从五大举措入手,实现让桃源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堤固的目标。一是投资亿元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二是对建桃工业区、富民工业区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三是对桃源镇内各村进行全面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禽畜养殖的整治力度;五是专门成立了一支护河队,对桃源河进行巡逻保护。
河道治理结束,智能温室阳光大棚建设接近尾声,董海鹏在村里设宴庆祝。
董海鹏对徐志凯说:“明万历年间董倪两姓人来此定居,初名为董倪官庄,后来倪姓搬走,演变为董官庄村,大部分是张、李、郑、刘等姓人居住。后有辛、冷、姜姓等自外地迁入。距镇政府驻地二十里,距县政府驻地五十公里。
全村有475户1663人,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收入以家庭养殖业为主。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董为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48年,本村有7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张兴辉任党支部书记。后有董有田、姜胜利、辛永年、姜建设、冷绍幸、董德义、辛永政、董海鹏等任党支部书记。
2012年7月起,董海鹏任党支部书记。2012年,全村有3个党小组,32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于 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董德义任主任,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1942年春成立慧文小学,1971年10月董家庄小学成立。自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6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维持半年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6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175公斤,全村总收入32万元。2000年,全村总收入1155万元,人均纯收入2550元。2002年,全村有摩托车120辆,电话220部,彩电275台,电冰箱260台,洗衣机240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本村只有60户人家,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到处破烂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仅有5平方米。1983年以来,村里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至2000年,全村新建12排190幢新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16平方米。
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村集体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0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2安装自来水,村民吃上了甜水。2000年安装上有线电视。”
张兴辉说:“我们村现有党员39人,发展丰产林100多亩,养殖户20余户,共硬化村内道路1.5公里。
近几年在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的带领下,在原来的旧村改造基础上基本达到80%以上,解决水源污染投资12万元,建自来水房,钻深水井1眼,投资5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并用女贞树苗和花草进行了村内美化,兴建文化大院,内设篮球场,农家书屋等文化运动项目,深入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各项工作得到共同认可,被评为区级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村,美在农家示范村,平安建设示范村庄,生态文明村,建设先进单位,综合考证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于朝霞说:“现如今徐总在河边我我们村捐建十几个阳光大棚,使我们致富有望,谢谢徐总,谢谢新飞集团,谢谢所有的好人。”
老书记辛永政说:“现在新飞集团帮扶我们,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为脱贫致富和永不返贫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十多岁的老书记姜建设说:“建设希望小学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修建阳光大棚是我们村致富的希望,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领导的责任重大。”
党小组长刘福明说:“致富的路上有爱心企业相陪,我们要风雨兼行,紧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