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一般人不得入内。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竹楼的主人会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有时它上面会裹上红绸子。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分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六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六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九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七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龙伟说:“我是汉族人,祖父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江浙迁来,我就出生在这个曼托村,后来去江西当兵,退伍回来进入村两委,担任村支书已经多年。”
袁俊伟说:“我曾在鹰潭服役八年,是在武警水电部队,参加过京深高速建设,现在已经退役到地方四年了。”
刀祖光说:“袁总,尝尝我们的‘傣家菜’。傣族菜是指中国云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点是口感酸辣、清淡、开胃,烹制时不勾芡。选料也很独特,除了云南当地品种繁多的菜蔬,珍贵的菌类,不少菜苔、昆虫等都能入菜。
傣族菜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符合现代人健康观念的料理,尤其是它的烹调方法,几乎不使用任何的盐和味精,而且少油。只是添加了大量的野生植物物香野草野菜、青柠檬汁及鱼露,含有丰富的维他命 c、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避免胆固醇过高,经常享用傣族菜不但可以调整体重,对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
于晓燕说:“傣族三大名菜是五香烤傣鲤,菠萝爆肉片,傣族菠萝饭。傣族菜是指中国云南傣族人的特色菜,特点是口感酸辣、清淡、开胃,烹制时不勾芡。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雅为花腰傣。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刀白凤说:“傣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同时又具有食酸、食野、食花等独特习惯,而在这其中傣族特色食品也可谓多种多样。傣族饮食作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凡是来到西双版纳的人,品尝傣味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傣族饮食嗜酸,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
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如食蝉;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每餐都喜喝汤,常见的有杂菜汤、酸笋汤、干腌菜汤。所谓杂菜汤,即以多种蔬菜掺与青椒、酸汤同煮,汤汁酸辣开胃,待客的传统杂菜汤必须具备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扎努说:“我们拉祜族和傣族一样也喜欢喝米酒,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是陶器的制造。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不少西方人都以为米酒是日本人的创造,但岂知,它实际上是中国人首先酿造的含酒精的饮料。而日本酿造清酒的技术是从中国引进的。”
岩刚说:“布朗族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粮,以玉米、豆类为辅。饮食特点是以酸、辣、香、凉、生为主,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炒、蒸、炸、烧、烤、腌、生食等多种,虽然烹制技术简单,但仍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布朗族不仅喜食酸鱼、酸菜、酸笋,而且喜欢饮用一种独具民族特色与地区特色的饮料——酸茶。酸茶制法是:先将新鲜茶叶煮熟放在阴凉处,待茶叶变酸后置于竹筒中,塞紧,再用竹笋叶将竹筒包好埋进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制茶、饮茶也是布朗